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守住非轉基因黑龍江省豆企艱難戰"豆" 九成企業"認栽"
2013-08-11 07:56:06 來源:生活報  作者:施虹 薛宏莉 周際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8月11日訊 『我們企業生存實在是太難了,到底啥時候能出政策?』6日,在『黑龍江非轉基因大豆產業發展』座談會上,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又被大豆加工企業給『盯』上了。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已經成立六年了,同樣的問題,王小語也被追問了六年。他給出的答案依舊很勉強:『再等等吧』。

  停產:黑龍江省九成以上大豆加工企業『認栽』

  『美國人先在高價位上傾銷給中國,把一些油脂企業給養肥了,然後再掏空讓你狠跌3年,跌得你種植面積萎縮了,不得不去進口轉基因大豆。』在談到2004年的『大豆戰爭』時,王小語如是說。

  2004年 『大豆戰爭』,餘威猶存。美國通過資本市場把中國大豆產業逼到了『死胡同』,此後價格相對低廉的美國轉基因大豆如潮湧入,豆價持續暴跌,讓國內非轉基因的大豆加工企業幾乎全軍覆沒,國內種植業也遭受重創。

  這場『大豆戰爭』徹底改變了國內大豆加工業的大環境,作為大豆主產區,黑龍江企業不幸『躺著中槍』了,最直接的表現是大豆種植面積多年來持續縮減。2010年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6740萬畝,2011年5193萬畝,2012年僅為3899萬畝,只相當於2003年的40%左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進口轉基因大豆數量在飆昇,2012年我國進口大豆5838萬噸,比1996年增加了52倍。

  大豆種植面積的縮減,加上低價轉基因進口豆的衝擊,接連逼停了我省很多油脂加工企業。記者從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了解到,目前我省擁有大豆油脂加工企業150多家,其中日處理能力200噸以上的共有88個廠,現如今九成以上企業都在停工。

  『這日子太難熬了!』吉慶油脂副總經理劉鴻飛對此感觸頗深,這位已經從事大豆加工行業30年的戰『豆』前輩,先後在三江油脂、哈高科、吉慶油脂工作過。30年的戰『豆』經驗本應讓他在這個行業裡如魚得水,但眼下他甚至無法保證企業扭虧為盈,企業只能『階段性開工』。截止到8月,日加工能力曾超過1000噸的吉慶油脂已經停產半年了。『我們曾經想過讓企業轉型,完成深加工改造,但沒錢,為了止損只好停產,已經沒別的招了,現在只能指望著政策拉一把。』劉鴻飛無奈地說。

  堅守:哈高科靠接濟和轉型『苦橕』

  與單純的油脂企業相比,哈高科作為我省大豆蛋白主要加工企業,似乎略佔優勢,但也難保不虧。為了保證品質,他們始終堅持采用原料價格更高的非轉基因大豆,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面對『產一噸虧一噸,越產越虧』的尷尬境遇。

  今年年初,漸漸『吃不消』的哈高科,不得不將大豆加工數量已由前些年的12000噸縮減為6000噸,這不是為了盈利,僅僅是為了『少賠一點兒』。

  『怎麼說呢,我們一直在苦橕!』哈高科總經理艾濤在提到『苦橕』這個詞時,語調明顯加重。沈重語氣的背後,是他重重顧慮下難以啟齒的虧損數額。艾濤告訴記者,哈高科一直是『有品牌沒效益』,目前還沒停產過,但這幾年也從沒盈利過。作為上市公司,雖然在集團的統籌下得以存活,但一直是集團內的虧損大戶,只能靠房地產等其他盈利行業『接濟』度日。

  為了不坐以待斃,艾濤想了很多招去找活路。『既然遲遲等不到政策,我們只好自己發展產業鏈』,盡管『船大難掉頭』,哈高科還是開始了艱難地轉型,目前正在逐漸延伸產業鏈,生產高附加值的大豆產品,把大豆『吃乾榨淨』來爭取利潤。『我們現在正在生產一些高端乳制品、營養品、飲品系列等,這回總算見了點兒起色,虧還是虧,但不至於虧得那麼多了。』艾濤在苦等過程中,終於憑著集團化這個靠山見到了一絲曙光。

  哈高科生產出的優質大豆蛋白產品,曾讓艾濤一度深深以此為榮,但如今的虧損卻讓他臉上無光。讓他一直不理解的是,『咱黑龍江產的大豆,非轉基因的,絕對綠色安全,可大家怎麼就不認呢?!』在東北農業大學教授潘文華看來,艾濤的不理解,其實很容易理解。『現在大多數消費者只認牌子和知名度,到底有多少人在購買豆制品時,會去認真看一眼是否為轉基因的呢?』

  扛旗:

  『九三』坦言非轉基因大旗『難扛』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旗下的『九三』牌油脂企業,一直堅持省內五個廠加工非轉基因大豆。作為中國非轉基因大豆扛大旗者,該集團經營部副經理鞠偉坦言:『扛大旗者不敢當,我們實在是有點兒扛不動了。』

  進入『九三』工作的第十年,鞠偉依然清楚地記得最初進廠時的紅火場面,那是『九三』最輝煌的時期。『那時,進廠的送糧車基本上是一輛接著一輛,廠子的打產率是100%,日加工大豆六七千噸,年加工210萬噸。而且我們下到農村去,地裡全都是綠油油的豆苗。』

  而如今的局面是,加工非轉基因大豆這塊『蛋糕』非但難以做大做強,『九三』甚至『嚴重吃不飽』,五家廠子『分食』一年60萬噸的大豆,以此來『攤薄』固定成本的損耗,平均一年僅開工3至4個月。

  『九三』曾采取過一些自救方法,但卻備受競爭對手打壓,引起過不小的爭議。面對質疑,鞠偉的回應顯得頗為悲壯,『無論如何,我們得先活著,作為一個企業,生存是第一位的,死了還談什麼意義?拿什麼扛旗?!』用鞠偉的話說,『九三』設備一流、技術一流、人纔一流,但卻在資本市場的衝擊下,一度很受傷,『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想要死死地守住黑龍江非轉基因大豆的這片「淨土」,這是一種責任,不能讓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就這麼沒了!』

  為了活下去,『九三』投資了數億元,建立了大豆產品深加工生產線,生產磷脂、大豆異黃酮、維E等,同時延長產業鏈,向餐桌靠攏,生產豆腐、豆奶、豆漿粉,並擴展經營范圍,經營玉米、水稻雜糧等。

  『這幾年大豆與玉米每畝的效益比是1:3.5,農民不願意種豆,從前黑龍江遍地是大豆苗,現在都被成片的玉米擠佔了』。鞠偉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豆源,調動起農民種植積極性,從2010年開始,『九三』率先實行『延期點價』,與農戶簽訂大豆收購合同。每年新豆收獲時,省去存儲環節,豆農可直接將大豆從地頭拉進廠裡,在國儲收購結束之前的幾個月裡,企業每天根據大豆現、期貨市場價格的變化向豆農報價,豆農覺得哪天價格合適,可以隨時提出結算。這種方式既有利於農民增收,也能保證企業有豆,二者實現雙贏。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十分贊同這種『延期點價』的模式,他也提出了一個想法:國儲為了保護農民利益收購大豆,輪儲方式已經從定向放售轉為『拍賣模式』,那麼,步子能否邁的更大一些?王小語認為國儲調控機制需要與時俱進,『在我看來,「延期點價」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如此一來,大豆加工企業可以隨要隨取,調控更加科學,也更市場化。』

  盡管『九三』做了很多努力,依然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國產大豆的頹勢。『我們算過一筆賬,進口轉基因大豆周轉速度快,在生產過程中融資容易、便利,再加上收儲費用、運費等算下來,使用一噸進口豆要比使用一噸國產豆節約成本260元,這讓國產大豆在價格上始終處於劣勢。』鞠偉稱,進口轉基因大豆與國產大豆在成本上的價差,似乎成了擋在企業面前的一道鴻溝,『現在國家拿錢補貼豆農,補貼國儲,但卻未將大豆加工企業納入補貼對象,而恰恰只有企業纔讓大豆真正「流動」起來,只有豆活起來了,豆農纔有種豆積極性,整個大豆市場纔能跟著活起來。』

  如今,九三和省內大部分油脂加工企業一樣,一邊堅守,一邊寄希望於政策能帶來『一線曙光』。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