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11日訊 衛生人纔向上集中、基層人纔缺乏已成頑疾。沒有醫生,基層百姓看病必然難。2011年初,省衛生廳開啟『省級專家支援縣醫院學科建設先鋒行動』,活動將歷時五年,從省醫學會43個臨床專業委員中抽調249名專家組成64個組,奔赴64所縣醫院進行技術支援。把最好的醫療人纔、技術送到了縣城,讓那裡的百姓,不出家門就享受三甲醫院專家的服務,同時也探索了一條衛生人纔柔性流動的新路。
流動的三甲醫院
日前,省消化內科專家、大慶龍南醫院院長李海華,帶領醫院的十幾名專家,來到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醫院義診。『省級專家支援縣醫院學科建設先鋒行動』開展兩年多來,在李海華的帶領下,為杜蒙縣人民醫院進行了『造血式』的全方位幫扶——消化內窺鏡治療技術從無到有,目前已經接近三級醫院水平,還培養了近百名衛生技術人員。該醫院院長對此感觸頗深:醫院許多技術項目,都是專家幫助建立開展起來的。
幫扶工作功在專家、利在百姓。為把這項舉措落到實處,負責行動組織工作的省醫學會,認真研究了每一個專家、每個縣醫院的具體情況,從而保證幫扶和被幫扶間的『有所長』和『有所需』。並在工作中摸索出『造血式』幫扶和『團隊』幫扶的成功經驗,讓這項民生行動有聲有色、有血有肉。行動開展以來,被幫扶醫院的感觸最為真切:每當專家組來義診,專家還沒到,當地百姓就會在醫院大廳排起長長的隊,專家團隊的到來就好比把三甲醫院搬到了縣城。
有這樣一組數字:幫扶行動開展以來,249位專家深入縣醫院3837個工作日、1816人次,出診帶教4833人次,查房示教2724餘次,開展手術示教1488例,進行學術講座2435課時,組織疑難病例討論2402例,義診2000人次,共安排縣醫院醫生進修2810人次,組織培訓班330個、培訓醫務人員858人。更難得的是專家幫助縣醫院開展新項目、新技術300多項。
而這些數字,是專家們用腳下的泥土換來的。
培養『造血』功能
流動的三甲醫院不能天天到基層,但專家走後要留下先進的技術。省醫學會要求幫扶專家給縣醫院培養『造血』功能。這一行動不僅僅是讓基層百姓看病方便了,更主要的是幫助縣醫院提高各學科的醫療技術水平,通過各種培訓及現身傳教,讓專家的理念留在基層醫生血液中、骨髓裡;讓專家的技術在縣醫院生根、開花。
去年冬日的一天,由哈醫大四院李學奇教授帶隊,超聲科主任董曉秋等一行四位專家冒雪來到木蘭縣,與縣領導在縣醫院現場論證,當即拍板,建立了大醫院帶縣醫院共同發展機制。在不增加縣醫院資金投入的情況下,改建科室醫療流程,推廣新技術,通過免費為木蘭患者會診,幫助解決疑難問題,達到示范教學目的。同時,哈醫大四院常年為木蘭縣醫院提供2張進修床位,供醫生進院培訓之用,免費為縣醫院培養骨乾。
有了三甲醫院大專家作為『堅強後盾』,木蘭縣醫院贏得了當地百姓的信任,目前,每年就地診療率在增長。
該醫院院長告訴記者:『流動的三甲醫院一年只能來幾次,但這些專家對醫院的常年技術幫扶,把三甲醫院的技術留在了基層。』
把患者留在當地
『能讓白內障患者在當地治療,是我要實現的幫扶目標』。原惠萍教授作為省內知名眼科專家,已經多次到賓縣縣醫院進行幫扶,她為醫院制定了開展小切口白內障手術的計劃,並手把手教醫生操作,每個細節都詳細規范講解。目前該醫院已經能獨立開展白內障手術,為170多名白內障患者送去了光明。
趙世光教授作為頂尖腦外科專家,幫助尚志市醫院開展了內鏡下治療腦出血手術項目,已經把當地100多名腦出血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今年七月,又幫助方正縣醫院開展了一項全新的『雲醫療』項目,做到『信息天上聯,患者地上接』,省級專家在幾百公裡外就可以對基層腦卒中急患進行救治,為更多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能夠讓更多百姓就地診療,解決的不僅僅是患者少花錢的問題,同時也為上級醫院的人滿為患提供了解決的有效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幫扶行動是破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有效嘗試。』這是趙世光對幫扶工作的理解。
『如果把全省的衛生資源當成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專家就是水,只有不斷到群眾中去流動,纔能產生自我循環、生發的濕地效應,讓有限高端衛生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幫扶行動規劃的制定者——省衛生廳廳長趙忠厚說,專家經常到基層,給當地帶去流動的三甲醫院,留下三甲醫院的技術,是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