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4日訊 一邊是大中專畢業生總量創下歷史新高,15萬餘畢業生潮水般湧向就業市場;一邊是“城鎮化”進程來勢洶洶,20萬新增農村富餘勞動力將進城尋找工作——今年堪稱哈爾濱史上“最難就業年”。
專項招聘會為求職者提供大量就業崗位。資料片
眼下,正逢各大中專院校的畢業高峰季。然而,哈爾濱各人纔市場及勞務市場卻波瀾不驚,密集的多場專項招聘會從容舉行,就業渠道暢通有序。從中傳遞出的訊息是:哈爾濱的工作挺好找。
這一局勢緣自市人社部門應對“史上最難就業年”布下的三步“先手棋”。
面對一盤可能出現的“難局”,市人社局超前籌劃,為全市就業工作量身定制了“擺好局”、“敞開門”、“送能人”三項得力措施,從容破解“史上最難”。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鎮實現新增就業7.6萬人,同比增加1.1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65.5%;失業人員再就業5.12萬人,同比增加0.7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65.66%;城鎮登記失業率3.39%,低於目標值0.91個百分點。全市就業局勢穩定並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超前謀劃惠民政策
推動創業帶動就業
兩年前,從黑龍江大學畢業的王鄭涵自主創業,創辦了一家多媒體公司。如今,公司的媒體互動展示業務已經覆蓋東北市場。前不久,他又新招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至此,由這家公司帶動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已達50多名。
“我安置的大學生越多,享受到的創業優惠政策也越多。”王鄭涵說,“借助於哈爾濱市關於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公司得到快速擴張。”
提前“擺好局”,通過出臺密集的惠民創業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是人社部門應對就業難布下的第一步“先手棋”。
早在去年,市人社局就預判到今年就業市場可能出現的“三難”:一是“十二五”期間我市將有100萬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年均20萬人,就業人群與社會可能提供的就業崗位之間的矛盾將十分突出;二是今年全省大中專畢業生總量為25.3萬人,我市行政區域內大中專畢業生將達到15萬餘人,佔全省60%,創歷史新高;三是就業結構性矛盾仍沒緩解,“用工荒”和“求職難”現象仍然存在,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只有謀劃在先,纔能掌控大局。對此,市人社局邀請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對我市就業市場進行調研分析,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發布《哈爾濱就業形勢分析》。在調研分析基礎上,從今年起,我市實施了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了以《關於做好享受企業吸納稅收政策人員及企業認定工作通知》、《關於做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乾意見》、《關於鼓勵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意見》等文件為主,相關配套措施為輔的就業扶持政策體系,創業帶動就業效果明顯。作為全國首批85個國家級創業型試點城市和“全國創業先進城市”,今年,我市還提出實施“高層次人纔、自主擇業轉業軍官、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和農民”五大創業工程。上半年,依托全市37家創業實訓基地、22個創業孵化基地,培訓9293名有創業願望人員,新增就業崗位6315個,創業帶動就業人數8055人。
“就業是民生之本,事關百姓切身利益,關系新戰略深入實施,與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息息相關,促進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市人社局局長劉志軍說,“面對史上‘最難就業年’,我們針對就業壓力大、要求高的實際,始終著眼更高質量就業目標,多措並舉推動就業工作,千方百計打好就業創業這場‘攻堅戰’,保持了全市就業局勢穩定和良好發展勢頭。”
就業渠道全敞開
就業服務零距離
“我的工作是看電視找到的。”下崗職工於梅高興地說。不久前,她通過了相關培訓,就職於哈爾濱報達家政前進路服務中心,上崗成為一名育嬰員,拿到了3000多元的月薪。
看電視就能找到工作,這是市人社局推出“哈爾濱就業地圖”提供的貼身就業服務。現在,只要打開電視機,點擊“哈爾濱就業地圖”,選擇就業區域、就業意向,“就業地圖”將自動匹配各類用工信息。
據介紹,“哈爾濱就業地圖”為求職者打造“十分鍾就業服務圈”,實現求職者信息均等化;打造“二十分鍾培訓圈”,實現求職者技能效率化;打造“三十分鍾維權圈”,實現求職者權益保障化。目前,就業地圖日點擊量4000多人次,平均每天向社會發布招聘信息8000多條、就業崗位40000多個。
“就業地圖”只是人社部門“敞開門”提供的多種就業渠道中的一項。為了讓各類群體實現穩定就業,人社部門疏通各類就業渠道,高密度舉辦各類專項招聘會,無論哪一類群體,只要有就業意願,就千方百計為其匹配就業崗位,實現零距離就業服務。
為進一步暢通就業渠道,人社部門還搭建多元平臺服務就業,構築交流對接平臺,建立大項目用工服務信息庫,深入大項目企業開展送崗位、送培訓、送服務活動。全市391個重點項目成功對接357個,為201個用工需求企業成功推薦用工人員8271人。
今年以來,我市共舉辦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舉辦“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農民工求職大集”、“民營企業招聘周”等專場招聘活動129場,登記招聘13.76萬人次,簽訂意向性協議7.21萬人次。自2011年開始,已連續舉辦三屆“春季招聘大篷車活動”,累計活動134天,到會企業1480家,提供就業崗位60000餘個,初步達成就業意向14994人。
市人社局與在哈的30多所高校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協作體,利用“哈爾濱人纔網”、“哈爾濱高校畢業生就業網”和“哈爾濱高校畢業生見習網”,與兄弟省市和部分高校進行鏈接,形成“環渤海人纔網絡聯盟”和“全國部分大中城市人纔聯盟”體系,實現各類就業信息資源共享。
打造“政校企”聯合體
為大學生量身定制崗位
針對我市“用工荒”和“求職難”並存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市人社局啟動“送能人”服務,通過為求職者提供量身定制崗前培訓,幫助其實現順利就業。
今年初,哈爾濱商業大學旅游專業畢業的36名學生,參加了由人社局組織開展的旅游產業特色培訓。在“最難就業年”的大背景下,這36名大學生憑借著自身優勢,全部實現就業,同時填補了我市濕地導游人纔急缺的空白。
按照我市濕地旅游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今年以來,市人社局先後在道外、松北、呼蘭3個濕地旅游集中區,就近組織2255名高校畢業生開展旅游產業特色培訓,1027人培訓後實現了就業。
從今年起,我市人社部門不斷創新就業培訓載體,依托哈爾濱兩所技師學院打造“政校企”聯合體,建立高校畢業生培訓實訓、就業服務、創業孵化三個有機平臺,與36所高校、230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根據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到目前,已經培訓1萬名在校大學生,培訓後就業率達88%。隨著我市打造“政校企”聯合體,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大項目產業招工難等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
我市與黑龍江大學等高校建成“哈爾濱市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共建單位”,實施“政校企”合作,積極開展創業聯動。我市正在籌建集聚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及投資機構等各方力量的哈爾濱大學生就業創業協作聯盟,共同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