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9日訊 8月16日中午12點30分,友誼農場第四管理區第十作業站農戶張德站在自家已被水淹沒的水田旁,心疼地告訴記者:自己今年種了300多畝水稻,眼瞅著要豐收了,卻沒想到一場大雨淹了好幾十畝。
挖掘機現場挖溝築堤,清淤疏通溝道。
連續幾場大雨,使張德受災嚴重,他處於地勢低窪的一片水稻地灌滿雨水只露出稻穗頭。由於四周溝滿壕平,水根本排不出去,這些地幾乎絕產了。如果再下幾場大雨,整片地都很危險。
老張指著不遠處地頭正在乾活的搶險機械說,正當自己急得沒轍的時候,農場及時派來了挖掘機,到這裡挖溝築堤,防止外水倒灌。聽著“大抓子”不停地轟鳴聲,老張這心裡踏實多了。
同一時刻,友誼農場其它受災地點也都在緊張進行著抗災自救。農場水務局局長楊慧介紹說,大雨過後,農場抽調53臺挖掘機奔赴受災嚴重的第二、三、四、九、十、十一管理區,晝夜進行清淤疏通溝道為主的排澇搶險施工。同時全場16座強排站也全部開機排水,每小時排水量最大可達到11萬立方米。此外,農場還積極組織廣大農戶抗災自救,力爭把洪澇災害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低。
自6月份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大場”的黑龍江墾區重要商品糧基地友誼農場遭遇多年未見的強降雨,到8月10日降雨已經達到444.3毫米,比歷年同期超出151.2毫米,僅8月4日當天降雨141.4毫米。大雨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內澇災害。根據15日統計數據顯示,友誼農場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12.58萬畝,其中明水面積8.6萬畝。
16日上午,天時晴時陰。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記者跟隨友誼農場水務部門工作人員奔赴受災嚴重的第四管理區現場踏查,看到許多地勢低窪的田間地表積水嚴重,土壤飽和,農作物受災嚴重。
通往田間的道路被大雨泡的泥濘不堪,我們乘坐得四輪驅動越野車在這裡也無計可施,沒辦法只好調來“大膠輪”,幾個人站在拖車上一路顛簸到水稻地頭,在稻農的小窩棚裡借來“水衩”換上,沿著田埂步行1000多米來到被淹的水稻地。沒多遠的路程,我們艱難跋涉了近1個多點。
農場組織農戶用水泵強排積水。
看到記者累得滿頭大汗,陪同的楊慧指著帶路的管理區水務參謀劉志強說,由於天天早出晚歸跑地號查災情,小劉愛人住院生孩子四五天了,他都沒倒出時間去一趟醫院。像他一樣,我們水務部門的乾部職工個個都是捨小家顧大家,全力以赴一門心思為了抗災自救。副局長郭鳳廷接話道:我們現在真是忙的連軸轉,連吃飯時間幾乎都沒有。昨天我一上午接打電話190多個,全部是跟災情有關的。
下午兩點多,我們在第四管理區簡單吃了口飯,又馬不停蹄趕赴受災嚴重的第十管理區。一路上,不時會碰到檢查災情的農場和管理區領導乘坐的車,為了節省時間,我們沒有停下車跟他們客套,而是鳴下笛繼續前行。
在車上楊慧介紹說,針對災情,農場不等不靠,各級領導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導抗災上,積極采取各種科學防汛措施進行抗災自救。除了就近調車進行搶險,多方籌措資金對水毀建築物進行維修或重建外,還組織人員對主、乾溝渠堤防進行拉網式巡查,防止管湧,尤其是排水站所屬溝渠,進行清淤疏浚,保證水流暢通。對是低窪險段,密切監控水位水情,防止漫堤淹沒耕地。對水庫進行駐守,監控水位,隨時調整泄水流量,以免對下游造成巨大壓力。加強和保山水文站的反正該指導農戶抗災自救聯系,密切監控內七星河洪峰流量和下泄時間,確保安全過境。
隨著車子的顛簸,楊慧說著說著頭一歪靠在車座椅上竟睡著了。司機說,楊局這些日子太累了。
記者采訪中得知,面對今年嚴峻的汛期,友誼農場防患於未然,做好防災減災。提前就制定了各項防汛預案,對堤防、水庫、排水站等防汛重點工程進行了巡查和檢修,並對第六、八管理區的內七星河堤防進行了整體加高培厚,對四處險工弱段進行了加固,共完成堤防加固土方28萬立方米,石方3200立方米。這些措施有效的抵御了內七星河的兩次洪峰過境,保證了無外水入侵。同時各排水站也都檢修到位,前池水位達到汛限水位的時候及時啟動水泵排除積水,有效降低了田間積水,緩解內水壓力。此外,在主汛期來臨之前,農場雖然騰出了庫容,但由於降雨量超出預想,興隆山水庫已經超過汛限庫容,目前正在泄洪。農場水務部門正加強對轄區所有水庫的巡查力度,保證不垮壩、不淹地。
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更大汛情,農場加強對搶險物資和搶險隊伍的管理,搶險物資必須專人專庫保管,搶險隊伍實名登記,隨時待命。據悉,目前友誼農場防汛物資已經全部儲備到位,共計編織袋13萬條,木樁65立方米,鐵鍬1200把,大錘320把,編織布1.2萬平方米,組織搶險隊伍2200人,搶險機械88臺,搶險指揮車14輛。截至到記者發稿時為止,這個農場已經已經投入防汛車班630臺班,完成清淤土方13萬立方米,人工3000工日,修復水毀橋涵14座。把災情帶來的損失降低到了最小限度。
早晨6點多出發,記者跟隨水務局的車返回農場時已是晚上19時。記者粗略算了下,一天12個多小時下來,跑了6個管理區30多個作業站,看了1條河流、2座水庫、3個排水站,,行程累計3百多公裡。楊慧告訴記者,這些日子,他們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度過的,只要確保安全度汛、實現糧食豐收,再苦再累都覺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