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0日訊 入夏以來,我省大部分地區接連遭遇暴雨襲擊,大雨趨勢不減,松花江、嫩江、黑龍江已經超過警戒水位,新一輪防汛警戒已經到來。洪水期間的急救和疾病防治常識又有哪些?20日,記者采訪了哈醫大二院專家為你廣大網友解答。
洪災來臨之際,最常見的災害莫過於人員溺水,醫學術語稱為“淹溺”。哈醫大二院急診科主任鄧穎建議,淹溺發生之初,先要頭腦冷靜,采取自救措施,不會游泳的人盡量采取仰面位,頭頂向後,口向上方,則口鼻可露出水面,此時就能進行呼吸。呼氣宜淺,吸氣宜深,則能使身體浮於水面,以待他人搶救。不可將手上舉或掙紮,舉手反而易使人下沈。
“會游泳的人發生淹溺危險常常因為痙攣,若因小腿痙攣而致淹溺,應息心靜氣,及時呼人援救,同時自己將身體抱成一團,浮上水面,深吸一口氣,把臉浸入水中,將痙攣拇指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蹺起來,持續用力,直到劇痛消失,痙攣也就停止。”鄧穎指導說。
鄧穎介紹說,溺水者從水中救起後,呼吸道常被嘔吐物、泥沙、藻類等有異物阻塞,急救人員應以最快的速度使其呼吸道通暢,並立即將患者平躺,頭向後仰,抬起下巴,撬開口腔,將舌頭拉出,清除口鼻內異物,如有活動假牙也應取出,以免墜入氣管;有緊裹的內衣、乳罩、腰帶等應解除。
“接下來,迅速抱起患者的腰部,使其背向上、頭下垂,盡快倒出肺、氣管和胃內積水;也可將其腹部置於搶救者屈膝的大腿上,使頭部下垂,然後用手平壓其背部,使氣管內及口咽的積水倒出。”鄧穎強調說,在此期間搶救動作一定要敏捷,務必控制好時間,切忽因控水過久而影響其他搶救措施。以能倒出口、咽及氣管內的積水為度,如排出的水不多,應立即采取人工呼吸、胸外心髒按壓等急救措施,同時盡快聯絡醫療機構急救,醫生在搶救過程中會酌情使用強心藥和呼吸興奮劑,對盡快糾正呼吸循環衰竭常有很大幫助。
此外,鄧穎提示,淹溺後身體會急劇降溫,復溫對糾正體溫過低造成的嚴重影響是急需的,盡量使患者體溫恢復到30?32度,但復溫速度不能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