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本網記者鏡頭記錄同江抗洪一線搶險瞬間(組圖)
2013-08-22 23:38:02 來源:東北網  作者:顧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同江8月22日訊 (記者 顧碩) 據省氣象局預報,未來幾天,兩江流域將有一次中雨、局部大雨過程,同江段防洪壓力嚴峻,前線人員正全力備戰,迎接即將到來的洪峰。8月22日,記者抵達同江,用鏡頭記錄抗洪一線上的搶險瞬間。

 
奮力搶險。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鏡頭一

  在同撫大堤街津口鄉,貪婪的洪水淹蓋了古老的赫哲村,為了能夠做到及時查大壩、探險情,每天都會有官兵駕駛上百搜衝鋒舟往返這裡幾十次。

  在眾多人群中,記者發現有一人始終若有所思,表情凝重……

  “我從小長在這裡,對這一帶都非常熟悉,你知道這裡原來是什麼樣兒嗎?”他言語中帶有一絲哽咽。

  “這裡原來是美麗的赫哲族村莊,有小江南的美譽,每年都會能大量的游客來這裡游玩。現在卻只剩幾棵半截柳樹了。”

同江街津口被淹沒。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民兵辛龍。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在交談中記者得知,他叫辛龍,26歲,是衛墾村衛豐屯的民兵,他本打算今年秋收之後帶著全家人去外地旅游,結果一場洪水淹沒了他家30多?地,願望瞬間化成泡影。一個月前,他就早早把妻兒安置在親屬家,自己卻在家中等待上前線。現在,他每天與戰士們吃在帳篷裡,住在帳篷裡。


  “這麼美的村子沒了,太可惜了,只要還有人在,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相信人定勝天。”

村民黃明山成運輸主力。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鏡頭二

  “1、2、3,跑步前進。”在同江市抗洪一線上,人民子弟兵成了一道最美的綠色風景。連日來,他們頂著烈日,冒著風雨,喊著口號,互相打氣。

  在同撫大堤街津口鄉衛國段堤壩上,武警佳木斯中隊攜同森警哈爾濱支隊的幾百名官兵正在頂著烈日搶裝沙袋。

  鏟土,裝包,抗袋,戰士們配合默契,一氣呵成,一船8000多個袋子不到兩個小時就能裝滿。

 
戰士們在運沙袋。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中午11時,又一輪衝鋒。接到新的防汛命令,官兵們迅速列隊,前往衛星村大壩。由於衛星村滲水村屯道路、房基都被積水淹沒,為保證沿線安全,戰士們到達指定地點,對大壩進行加高。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士兵告訴記者,連續7天的高強度的作戰,許多官兵體力支出已經瀕臨極限,汗水、雨水更是讓官兵身上起了大片大片的濕疹。為了保持戰斗力,我們黨員突擊隊帶頭拉歌,喊號子提高士氣。經過奮戰,堤壩上一道寬一米,高50厘米的防浪堤迅速築成。

抗洪一線官兵與時間賽跑。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鏡頭三

  “我的船回來了,大家快把沙袋往船裡裝,前方5公裡處有險情。”街津口村民黃明山成了運輸隊的主力。

  “我們要把防汛袋快速運到衛國、衛星沿岸的堤壩上去,洪水面前,時間就是生命,擠出一點時間就能多裝一個沙袋,多跑一趟船。”

  60歲的黃明山乾起活來,跟年輕人一樣拼命,渴了喝一口涼水,餓了啃口包子。自從抗洪那天起,他就和戰士們一起在一線駐守,並號召全村有船的村民為抗洪出一份力,至今依然不肯撤離。

  有人問他,為什麼要上堤壩,多危險啊?黃明山態度堅決地說,我打漁20多年了,熟悉水性,在這裡幫得上忙。為了抗洪,為了我們的家園,再危險,我也得上。

  抗洪日記

  8月22日

  同江小雨轉晴

  幾經輾轉,終於抵達目的地。同江市區,寧靜而又安詳,像未曾發生過什麼一樣。抗洪前線,緊張而又忙碌,人人都在與時間賽跑,全力備戰那場即將到來的洪峰。

  站在大壩上,遠遠望去,村民口中說的那座具有民俗風情的赫哲村莊已不在,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洪水貪婪地侵佔在這裡,唯獨幾棵柳樹在水中掙紮著露出枝葉,還能證實著這裡曾經的存在。

  惋惜,心痛,水火無情的體會讓我心頭一揪。來不及思緒,來不及悲傷。前線戰士們的吶喊聲讓我又頓時緩過神兒來,快速投身到采訪工作中。

  戰士們在前線摸爬滾打,奮力拼搏,沒有鐵騎鎧甲,卻堅不可摧。和平年代,廣大官兵群眾齊心協力,保衛家園的壯舉成為了戰勝洪災最堅實的屏障。此刻,只羞於手指下的快門無法記錄他們每一個人的身影。

  第一次身處抗洪前線,第一次坐衝鋒舟,第一次離開女兒……太多個第一次留在了我第一次來到的同江。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