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5日訊(記者 張強) 針對入汛以來,黑龍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可能對水質造成影響,省環境保護廳迅速采取措施,排查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加密監測防止環境污染事故及次生災害發生,力保群眾環境安全。記者獲悉,截至目前,全省各地未發生突發環境事件。
根據汛情形勢,省環境保護廳已經啟動了全省主要斷面的水質加密監測工作,及時掌握汛期水質變化情況。要求各級環境保護部門針對性地加強汛期環境監測預警工作,加強重點水域和跨地區河流交界斷面水質監測和評估工作,及時掌握水質變化趨勢,一旦發現水質異常情況,要迅速查找原因並及時報告。
省環境保護廳要求各流域水質監測站、企業污染設施運營單位,要進一步加大應急設備的維護和巡查,確保水質自動站、污染源在線監控等各類環境監測系統的正常運行,做好人員、車輛、儀器設備調配以及應急物資儲備工作,確保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能夠有效開展現場調查和處置,及時進行應急監測。
8月20日,省環境保護廳再次下發緊急通知,將確保群眾生活用水安全作為防汛抗洪環保工作的重點,要求省內各級環保部門要嚴密監控飲用水源地,加大對飲用水源地周邊污染企業的監管力度;對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實施加密監測;加強巡查,防止意外和突發性排放污染物事故的發生,確保群眾生活用水安全。
目前,全省15個國家水質自動監測站受站房進水、斷電等影響,有9個停止運行,僅有5個站點正常運行。為避免汛情帶來更大的損失,省環境保護廳已經安排環境監測單位采取防范、應對和補救措施,轉移監測儀器設備,保證設備安全,對5個正常運行的自動站嚴格管理,增加巡檢次數,定時從進水井向外人工排水,交通受阻的站點派人員留守或乘船進出,確保監測設備繼續工作。
省環境保護廳要求,各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要提高警惕、周密部署、全力應對,充分結合當地雨情、雨勢抓緊制定應急預案,確保2013年汛期環境安全。一是要嚴格落實環境安全責任;二是全面排查環境安全隱患;三是要規范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處理、處置等行為。同時,嚴格執行突發環境事件零報告制度,每日17時前報送信息,堅決杜絕遲報、謊報、瞞報、漏報行為。
目前,省環境監察局的環境應急人員、車輛已經24小時值班待命,一旦發生由自然災害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將迅速啟動環境應急預案,協助地方政府妥善處置,最大限度地減輕事件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