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日訊 同江市公安局設置的災區群眾臨時安置點位於同江一中體育館內,該館佔地約3000平方米,目前已有839名災區轉移群眾被臨時安置在這裡。
女警服務隊:她們的“小事”
“民警同志,我的被子不見了,你們幫我找找唄?”一名老者來到安置點臨時警務室前向民警求助。兩名女警服務隊的女民警和兩名邊防戰士立即配同老者來到他的鋪位前,向他周圍的“鄰居”打聽:“老鄉,你們看到他的被子了嗎?”
這是發生在同江市公安局設置的災區群眾臨時安置點的一幕。這個安置點位於同江一中體育館內。據民警介紹,該館佔地約3000平方米,目前已有839名災區轉移群眾被臨時安置在這裡。這些群眾來自同江受災最嚴重的十多個村屯,年齡最大的已94歲,最小的僅僅4個月。在安置點可以看到,近千張床位被整齊的排列在體育館內的,並按照村屯劃分區域,每個區域均有村屯名稱標示。室內乾淨整潔,地上沒有垃圾雜物。受災群眾情緒穩定,或躺在床上休息,或聚在一起聊天,或織補衣物,還有一部分群眾在大屏幕前關注各大媒體對當地災情的新聞報道。在安置點內,來自衛生、醫療、民政、通訊等部門的服務設施一應俱全,不斷有群眾到各個部門的辦事點前諮詢信息,接受服務。這其中,最不起眼的就要數同江市公安局設置的臨時警務室,最忙碌的是在這個小小警務室值班的兩名同江市公安局女警服務隊的女民警。

位於同江一中體育館的臨時安置點

井然有序的臨時安置點
鄭曉君,38歲,同江市公安局治安大隊民警。路晨,38歲,同江市公安局戶籍民警。平時,她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上班為民服務,下班照顧家人。原本過著平常生活的她們被這樣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打破,如今,她們的工作崗位換成了這個偌大而熙攘的臨時安置點,她們的工作是給受災群眾尋找失物、開具臨時身份證明、照顧老人、看孩子等等。往往一件事還沒處理完,好幾件事又需要她們解決。“你們累嗎?”記者們這樣問,兩位女警默契地相視一笑,“不累,習慣了,百姓的事就是我們的事。”
路晨是一個13歲大男孩的媽媽,鄭曉君是一個10歲小女孩的媽媽,她們每天大部分時間要在臨時安置點幫助受災群眾,而她們的丈夫則都在抗洪大堤上,兩個孩子便成了這兩位民警母親最大的惦念。特別是鄭曉君的女兒最近不小心崴傷了腳,但她卻沒有時間回家好好照顧自己的女兒。說到這,鄭曉君眼睛有點紅,但隨後她又說孩子大了,能自己給腳上藥,這還有很多比我女兒小的孩子,她們更需要我們的照顧。當看到有些孩子只穿著單衣來到安置點後,路晨,鄭曉君兩位女民警陸陸續續從家裡拿來了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給受災群眾的孩子。“天越來越涼,這些孩子著涼了可咋辦,看著就心疼。”當記者問到這裡的受災群眾是否支持她們的工作時,兩位女民警愉快地說,通過每天的相處,她們已經和這些百姓“打成一片”,受災群眾特別支持她們的工作,彼此的關系相處的非常融洽,有時候她們在安撫群眾的時候,這些百姓也很惦記她們,叮囑她們工作別太累,要注意身體。

消防官兵為群眾送來滅火器並教授使用方法
在路晨,鄭曉君接受采訪的過程中,她們常常要“撇下”記者,急匆匆地去為受災群眾服務。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沒有看到她倆坐著歇一會,或喝一口水。她們說,等洪水退卻,她們要在每個村屯居民全部安全返鄉之後纔能撤離,而即使村民返鄉的這一個過程,也大概需要兩三個月之久,她們會一直在這裡,直到最後一個村民安全返鄉。在同江市公安局,像路晨,鄭曉君這樣駐紮在臨時安置點的女民警,共有22人,分布在同江一中、二中、市幼兒園等7個臨時安置點,這些女警有剛剛入警的小姑娘,也有即將退休的老民警。還有一位女民警,一名公安現役部隊官兵組成的夫妻警務室在為受災群眾服務著。她們同樣是普通的女性,平日裡承擔著母親、女兒、妻子等不同的角色,但在洪災面前,在百姓面前,她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稱呼:女警服務隊民警。她們的工作就是事無巨細地為受災群眾服務,解決處理好她們的衣食住行,把百姓當成親人,把百姓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相對於在堤壩上奮戰的男性,她們的工作是瑣碎和平常的,但她們一樣偉大,她們的偉大不在於做了多麼重要的大事,而是她們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了極致,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小事,安撫好每一個受災群眾,就是她們之所以偉大的全部理由。
受災群眾:我們的“大事”
在臨時安置點,我們發現,在這裡臨時居住的大多是老幼和婦女,男性青壯年非常少。據了解,每家每戶的男人幾乎都在抗洪前線協助當地民警和公安現役部隊抗洪搶險,只有在晚上纔會回到臨時安置點看一看家人。家住同江市三村鄉建國村的劉繼雲今年已經58歲了,她是最早一批來到臨時安置點的村民。剛來到這裡的時候,她天天惦記家裡的100多只羊,晚上睡覺都不踏實,就想趕快回去喂羊。民警在得知她的情況後,專門返回了她家,將100多只羊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這下劉大娘的心可算是徹底踏實了。她對記者說,感謝這些民警,她們真是太辛苦了,為我們忙前跑後的,做了不少實事好事。我現在在這待的很踏實,這裡就像是個和諧的大家庭。這幾個姑娘(女民警)不容易,在我眼裡她們還都是孩子,我特別願意幫著她們做點事,省的她們每件事都要操心費力的。

同江市公安局群眾安置點警務室

受災群眾正在關注媒體對災情的新聞報道

黃菲菲、劉春玲一家。
黃菲菲今年36歲,劉春玲今年37歲,她倆也是三村鄉的居民,她們的丈夫都在堤壩上抗洪,她們在安置點每天的生活就是照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個5歲,一個7歲的男孩。剛來到臨時安置點的時候,她倆心裡也著急上火,一是惦記著還在堤壩上的“孩他爹”,二是惦記家裡的豆子地。民警知道她倆的情況後,對她們及時地進行了安撫和勸導。民警看到她倆的被褥有些薄,便為她們的床位加了條厚毛毯,看到兩個小朋友穿的少,就給他們帶來了應季的衣物。現在黃菲菲和劉春玲已經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住在附近的孩子們經常圍坐在一起聽劉春玲給他們念故事書,而黃菲菲則安靜的坐在一旁繼續繡她未完成的十字繡,並時不常的和附近的姐妹們交流針織技巧。她倆對記者說,感謝民警為她們兩家做的這些事,每當她們的丈夫回來時,她們都說:“在這裡吃得好住得好,孩子們也很好,你們就安心地在堤壩上抗洪吧,我們不給你拖後腿。”
三村鄉宏偉村村民張寶義坐在室外悠閑地曬著太陽,旁邊放著一副幫助他行走的醫用拐杖。他對記者說,自己多年前患上了股骨頭壞死,行動非常不方便,這次洪水來襲,要不是民警及時救助,沒准就跑不出去了。來到臨時安置點之後,立即有醫護人員對他的患病部位進行了診斷,並建議他好好休息補充營養。目前,張寶義雖然行動上略有不便,但精氣神很好。陽光下,他感慨地說:“還得說是現在黨和政府給予我們的政策好哇,種地給我們免稅,讓我們收入增加,洪水來了還及時幫我們疏散轉移,怕我們惦記家裡,還把我們的財物都搬了出來。我聽說不少民警自己家被水淹了都顧不上,跑來給我們幫忙,你說我們能不感激嗎?我就是腿腳不好使,不然我也上大壩上抗沙包去!”“張寶義你就吹吧,你那腿腳能行嗎?”坐在他旁邊的鄉親趁機開起了他的玩笑,張寶義一本正經地說:“那是當然,黨和政府給了咱這麼好的政策,咱得知道回報。”還有一位大哥的手在抗洪救災時不慎負傷,他表示要盡快養好傷,再回到堤壩上多做點貢獻。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大部分受災群眾的心理都有一個從擔心家裡財物安危到心平氣和在這裡等待洪水退卻再返鄉的過程。這樣一個心理轉變離不開同江市公安機關民警對受災群眾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細致入微的安撫,引導。對於受災群眾而言,以前的“大事”是趕緊回家保護好多年積攢下來的“家底”,而現在的則是把臨時安置點當成自己的家,照顧好自己和家人,配合當地黨委、政府的安撫工作,等待洪水退去。當下,平平安安,穩定樂觀地面對現狀,成為了受災群眾心中最重要的“大事”。

女警服務隊民警與百姓交流

女警服務隊民警照顧老年人

夫妻警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