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日訊 8月19日至30日,本報攜手市一院、市老齡委開展“助老志願服務”活動,深入哈市主城區25位百歲老人家中為老人們免費體檢、義診,其中“最高齡”老人已105歲。經對25位“老壽星”健康報告中家庭、運動、飲食習慣分析,繪制出他們的“百歲長壽經”。

食 三餐適量不偏食不暴食
統計顯示:老人們普遍飲食規律,家人說平時從不暴飲暴食。
不過記者也發現了老人們一些特殊的飲食習慣。道裡區100歲的張淑芳老人就特別愛吃紅燒肉,尤其是肥的。醫護人員檢查發現,老人僅“耳背”和腸胃功能不佳,心髒卻比不少60歲的人還要好。25位老人中,有20位老人愛吃紅燒肉,尤其愛吃肥肉,頻率大概每周1至2次。
統計結果
醫務人員對25份百歲老人“健康報告”統計發現,老人們一日三餐按時適量,基本不偏食。菜品都是由家人葷素搭配,食物多為燉煮的易消化食物。

補 老人從不進食補品補藥
這25位老人年輕時多家境貧困,職業以務農、家庭婦女居多,只有兩三位識字相對較多。
據老人們的家人介紹,多年來老人們延續了艱苦朴素的習慣,即使到了晚年生活條件變好,老人們始終保持勤儉。25位老人從不進食補品補藥,幾乎沒有“進補”過燕窩、魚翅、海參等高檔補品。
統計結果
據統計,25位老人中有23位老人從不喝飲料,平時喝白開水解渴;僅有2位老人愛吃甜食。有16位老人有晨起空腹喝一杯水,早餐吃雞蛋、牛奶、粥的習慣。

住 長壽老人多與兒孫同住
記者采訪時注意到,百歲老人普遍多子多女,約60%的老人有4至6個子女。而老人們的“長壽基因”似乎也傳給了子女,子女的年齡普遍超過了70歲,仍在照顧百歲老人的飲食起居。
此外,百歲老人中“女壽星”明顯多於“男壽星”。這些“女壽星”的首次生育年齡普遍較低,一般在16至20歲。因此在25位老人中,四代同堂的約有18位,其他的為五代同堂。
統計結果
統計顯示,25位老人中有24位與兒子或孫子一起居住,由兒孫“養老”。

動 年輕時多是“勤快人”
“健康報告”顯示,不少百歲老人以前都是能乾活兒的“勤快人”。
8月21日,“助老志願服務”團隊來到101歲的王淑清老人家時,老人正在洗衣服;102歲的岳劉氏老人也喜歡自己做家務,她的房間都是自己打掃;100歲的孫積壽老人年輕時喜愛武術,現在每天還步行上下7樓到戶外曬太陽……
統計結果
5份“健康報告”顯示,百歲老人普遍早睡早起,雖說高齡後由子女照顧,但不少老人仍堅持每天讓自己“動一動”。

病 25位老人無一“胖壽星”
在義診中專家發現:現代人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在25位老人身上極為少見,多為白內障、聽力下降、心髒供血不足等“機體老化”型疾病。
“健康報告”統計顯示:25人中沒有1例糖尿病,僅有3人血脂偏高,其中5位老人血壓偏高;25位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20人患有聽力問題。
統計結果
“健康報告”顯示,25位老人的身材消瘦,沒有一位體態肥胖的老人。他們一般無大病,較少上醫院,有的一輩子沒進過醫院。
專家解析
百歲老人年輕時受條件所困,飲食中極少“大魚大肉”,較多粗糧。步入晚年後,進食的多為易消化食物,種類雜,老人雖愛吃肥肉但並不是毫無節制,反而有助於胃腸消化。白開水有助於新陳代謝,對腸胃負擔小。
與子女“群居”為老人創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圍,老人的日常飲食起居不但獲得保障,更有益於老人的身心健康。早睡早起保證睡眠質量,適量運動、每天與親人交流避免了老年性癡呆的發生。
新聞鏈接
2012年,市老齡委調研小組深入18個區、縣(市)百歲老人家庭,走訪124位百歲老人,調查了他們的生活情況和長壽原因。調查顯示,哈市百歲老人呈現四大特點:
1.城市多、農村少。在調查的124位百歲老人中,居住在8個區的為91人,10縣(市)為33人。
2.女性多、男性少。男女之比為5.4:10。
3.文盲多、識字的少。識字的有18人,佔14.5%。
4.無固定職業的多、有乾部身份的人少。多數百歲老人沒參加過固定工作。在調查中只有1人曾經是大學教授。
此外,60%左右的百歲老人有家族長壽史,他們生活有良好規律,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不嗜或少嗜煙酒。老人大多性格脾氣好,不生氣不發火,心胸開闊,待人隨和。
老人們大多身材不高,體態偏瘦,女性平均身高1.5米左右,男性身高一般在1.7米以下。
在居住方面,與兒女同住的有105人,佔85%;與孫子孫女同住的有14人,佔11%;獨居由保姆照料的有2人,佔1.6%;到養老機構居住的有3人,佔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