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松乾洪峰即將來臨 進入『決戰』倒計時
2013-09-02 10:12:43 來源:生活報  作者:戰新宇 欒德謙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運送石料

 快速在堤壩斜坡處加築砂石袋

  生活報9月2日訊 繼黑龍江洪峰通過後,緊接著,松乾洪峰也將進入黑龍江同江段,同江市進入今年抗洪“決戰”期。目前,同江市相關部門、當地抗洪群眾和武警官兵正在緊張地“備戰”中。9月1日,本報記者連續來到了黑龍江同江段的多處沿江堤壩處看到,為了這次“決戰”,黑龍江同江段的沿江堤壩全部采用“外捆”式紮綁,已經“全副武裝”。

  打樁粘“不乾膠”築起堅固石堤

  10時10分,記者在蓮花口擋護堤壩前看到,堤壩較記者幾天前來時“長”高了一米半,整個10餘公裡堤壩如同連綿的“砂石山”擋在黑龍江與城區之間。據武警黑龍江省總隊於耀威介紹,經過近一個月與洪水較量,他們總結出許多全新的抗洪方法。這裡的堤壩就與普通砂石袋壩明顯不同,築壩前需要先在冰冷的水裡“打樁”,每隔兩米固定一根,捆綁結實,再往木樁間傾瀉大量砂石。然後,用可反復衝刷的無紡布“蓋”砂石上,如同用“不乾膠”牢牢地粘住堤壩群。

  築堤留傾斜角不讓洪水“鑽空子”

  記者走訪發現,蓮花口沿江十餘公裡堤壩群之間形成30度傾斜角,如同一個個“楔子”佇立在江水中。

  據介紹,堤壩在洪水中長時間浸泡,與每個大風浪“親密接觸”,被衝刷次數為洪水前的上千倍。由於當時部分堤段的角度接近直角,給了洪水“可乘之機”,順著砂袋縫隙湧進堤壩。發現這一“漏洞”後,搶險人員改變築堤角度,將傾斜角調整為30度,有效地遏制了洪水“鑽空子”。

  用繩索捆石壩

  風浪再大也不怕

  12時40分,記者在位於黑龍江同江段的哈魚島附近看到,這裡的留守村民和武警官兵正在水中“捆綁”堤壩群。據當地留守村民劉先生介紹,黑龍江同江段的堤防可以說被不斷地“精雕細琢”。由於同江段早晚溫差很大,造成木樁、碎石、砂袋和無紡布等防洪材料濕度明顯增加。為了有效延長堤壩群“壽命”,搶險人員每一次打樁和加蓋無紡布後,都立即用直徑3厘米的繩索捆綁堤壩,有的險工弱段甚至在無紡布上捆綁十餘道繩索,極大地提高了堤壩的防洪能力。

  壓封碎石減少鋪墊後的縫隙

  13時50分,記者在位於三寸鎮的五村堤壩前看到,武警官兵正在分裝碎石塊。“防洪石塊分為大巨石、中型石和碎石塊三種,同江段深水區域的堤壩前設防時通常用大石塊進行壓坑處理,增加堤防緩衝度,防止洪水大量倒灌。而常規設防均采用中型石進行鋪底加固,這樣能阻擋洪水的衝刷時間。目前,在同江段的所有低窪水段和江段都采取了一級設防加固,也就是在所有低窪段和圍管點位進行碎石封壓,這樣做最大的益處就是使低窪層裡鋪墊後的縫隙明顯減少。”武警黑龍江省總隊佳木斯支隊楊立冬告訴記者。

  鋪蓋防滑料增大堤壩夜間防洪能力

  在黑龍江同江段即將迎來松乾洪峰“攻擊”前,當地搶險人員已經不分晝夜守護在堤防前:白天,所有堤防在木樁、砂袋和石料的加固下“武裝到底”,所有沿江堤岸全部采用外捆式紮綁。但這裡夜間風力通常在三級左右,如何再次加強堤防夜間的抗洪能力成為關鍵環節。目前,搶險人員在每天夜晚即將來臨前的幾個小時內,都提前在堤防群的每個木樁和砂石袋上鋪蓋一層三角形防滑料,加快夜間水流的流速,然後再迅速固定住,有效地增加了黑龍江同江段的夜間防洪力量。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