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3日訊連日來,“摔狗事件”引發市民、網友的高度關注。據統計,哈市疾控中心每年接診注射狂犬疫苗的有萬餘人。因為狗傷人,有的養狗人與傷者對簿公堂,有的甚至大打出手鬧進派出所。記者從公安部門獲悉,冰城狗傷人事件中八成是因為不拴狗繩釀成的。連日來本報開通的熱線中,遛狗不拴繩、樓道電梯不懷抱、狗亂叫擾民等成為市民投訴集中的熱點。
金毛撲向孩童惡狗咬傷老太
“沒事,我家狗不咬人。”“你別跑,越跑狗越追你。”面對養犬人的淡定,不養狗和怕狗的人們卻難以平靜,“你說你的狗不咬人,那它咋咬我了。”
“剛把蛋糕放在孩子手裡,狗就衝上來了。”63歲的吳大娘回想起當初小孫子被狗咬,還一身冷汗。一年前,在南崗大潤發超市附近,她剛把一塊蛋糕放在3歲的孫子手裡,突然一只金毛大狗撲了上來,一口把孩子手裡的蛋糕咬去大半,狗牙還把孩子的手掌劃了一道紅印。爭執中,狗主人拒不承認有錯,在民警和市民的調解下,最終僅賠償了吳大娘15元蛋糕錢。“我小孫子嚇得好幾天不敢睡覺,到現在看見狗就讓我抱他。”一年過去了,吳大娘仍在擔心孫子。
80歲的田大娘通過本報熱線講述了她被咬的經歷,說到激動處,電話那頭傳來哽咽的聲音。“歲數大了,晨練只能在江邊來回遛彎。眼見著兩條大狗衝過來,我躲都沒處躲,跑也跑不快。”就在田大娘嚇得不敢動彈的時候,正從她身邊跑過的大狼狗突然回頭一口。“我穿的罩衫都咬透了,胳膊上一道血痕。”只聽到遠處有人喊狗的名字。田大娘也沒看到對方是什麼人,更追不上轉身就跑的狗。退休金不高的田大娘只能自掏腰包打疫苗。
小狗抓傷大腿火柴封堵鎖眼
記者從道裡、道外、南崗等區的20餘個派出所了解到,因狗傷人而引發鄰裡糾紛時有發生。為了報復,有人堵了鄰居的鎖眼,有人揮刀相向,有人甚至像夏晶一樣采取極端手段害狗。
民安小區3樓的張大姐養了一只吉娃娃狗“樂樂”,可2樓的王大哥卻討厭狗。一次,“樂樂”撲到王大哥身上,劃破了他的腿。每次碰面,王大哥都斥責張大姐遛狗不拴繩,倆人一見面就鬧紅臉。一天,張大姐遛完狗回家,鑰匙怎麼也打不開門,一看鑰匙孔竟然被火柴給堵了。換鎖後的第4天,張大姐突然聽見大門傳來響聲,她一推門,看到王大哥正用粘了膠水的火柴往鑰匙孔裡塞。新賬加舊賬,兩人打進了派出所。經過民警調解,王大哥賠張大姐400元鎖錢。可因為“樂樂”,樓上樓下的鄰居掰了。
據南崗公安分局蘆家派出所民警王浩介紹,有的居民因為狗糾紛,鄰裡間還動了刀。家住蘆家街的小吳下夜班回家想補個覺,可樓上張家的狗卻叫個不停。小吳上樓指責小張管不好狗,兩人為此吵了起來。小吳轉身下樓拿了一把水果刀上了樓,廝打中,小張的手臂被劃出血。除了賠償對方醫藥費,小吳還受到了治安處罰。
2009年6月12日道外區南工業頭道街,一名七旬老人被一條疑似藏獒的犬咬掉耳朵。
2010年7月1日道外區黎華小區內,3條藏獒清晨連咬6名路人,其中3人重傷。
2011年8月28日道裡區新農鎮小榆樹林屯,4條大犬從倉庫鐵門跑出來,將一村民咬成重傷。
2012年10月呼蘭區一名女子在回家的路上,被鄰居家的3只藏獒襲擊,全身咬傷撕裂面達40%,所幸及時救治脫險。
回放
被狗咬傷不出血
也得打狂犬疫苗
“狂犬病毒存在於動物口腔唾液內,因此,動物咬傷人,市民必須進行狂犬疫苗注射,越快越好”,市疾控中心預防保健門診副主任崔建輝進行了權威解答。
一、什麼情況下需注射狂犬疫苗?
崔建輝講,人被狗咬出現2級傷、3級傷時需要注射狂犬疫苗,具體程序是:
1級傷:人在喂養動物時完好皮膚被狗舔舐但沒破,不需要注射狂犬疫苗。
2級傷:人的皮膚被狗咬破但沒出血,首先要衝洗傷口,其次要注射狂犬疫苗。
3級傷:人的皮膚被狗咬破並且出血,首先要衝洗傷口,第二步要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第三步是注射狂犬疫苗。
二、不打狂犬疫苗就一定得狂犬病嗎?
應該說狂犬疫苗是目前預防狂犬病的最好辦法。如果出現咬傷不注射狂犬疫苗,則有機會感染狂犬病毒,患上狂犬病。狂犬病癥狀是中樞神經癥狀,如怕風、怕光、怕水等。
三、注射狂犬疫苗後有不良反應嗎?
無論什麼人被狗咬傷後,都要去打狂犬疫苗,沒有任何禁忌癥。注射後個別人會出現局部紅腫、頭暈、惡心、嘔吐、胃腸不適等反應,都屬正常反應。
四、注射狂犬疫苗的周期是什麼?
首次被咬傷全程注射5針狂犬疫苗後,半年內再次咬傷不需要再注射;半年後一年內再被咬傷,需注射狂犬疫苗2針;一年後三年內被咬傷需注射3針狂犬疫苗。
養狗人,應該這麼做
去年4月1日起,《哈爾濱市養犬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其中對規范養犬行為作了具體規定。
外出活動時,養犬人用犬繩牽領犬只,犬繩長度不得超過2米。
不得乘坐公共汽車、輪渡等公共交通工具,乘坐出租車的應征得駕駛員同意。
禁止攜犬進入機關、企業事業單位辦公區、學校、醫院、影劇院、圖書館、賓館、飯店、商店、候車(船、機)廳、公園、休閑體育廣場等公共場所。
在公共樓道、電梯及其他擁擠場合為犬只戴嘴套或者懷抱。
不得攜犬與他人爭道搶行,主動避讓行人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孕婦和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