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現場的明代墓葬群
考古人員對遺骸進行研究
生活報9月18日訊 日前,記者從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他們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洪河村考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時,偶然發現了一處大規模古墓群約40餘座,每個墓中都有骸骨,並出土大量鐵鎧甲、兵器,琉璃珠飾品等隨葬品。經初步認定,此墓群為明代墓葬,為研究明朝時期嫩江流域和中原的關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廣泛關注,40餘具 “身份不明”的骸骨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16日,本報記者連夜趕往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洪河村,經過一路顛簸,終於在17日8時,趕到考古現場,為讀者揭開古墓背後的故事。
苞米地下發現明代墓葬群
“40餘座墓穴大多埋藏在地表下1米左右,每個墓裡都有人骨。”
為了第一時間挖掘考古背後的故事,16日,記者連夜駕車趕赴洪河村。本想當天就去現場一探究竟,但因考古現場位於較為偏遠地區,記者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不敢貿然前往,無奈只好按捺住好奇心,在齊齊哈爾市區停留一晚。17日5時,記者從齊齊哈爾出發,由於前一段時間嫩江發水,致使多條道路不通,走了許多冤枉路,終於在8時許,趕到現場。雖然記者不是第一次來到考古現場,但還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了,遼闊的嫩江邊,40餘座墓葬已被清理完大半,一些已經用塑料布嚴密遮蓋起來,還有一些在做進一步的清理。遠處流動的江水,與靜止的墓群形成了鮮明對比,時間仿佛倒流回了遙遠的古代。
現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部主任李有騫告訴記者,他們是7月7日正式發掘這裡的。當時這個地方就是一片苞米地,之所以會選擇這裡是因為,通過測地形圖發現,從富拉爾基到前面的老龍頭遺址,這邊的地形特別好還靠水。“然後通過土層的剖面觀察,我們發現這一段的文化堆積特別豐富,於是就在這邊用洛陽鏟開始勘探,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這片墓群。”據悉,此次發現的明代古墓群面積約700多平方米,墓葬40多座。目前已經發掘完的有25座。這些墓穴大多埋藏在地表下1米左右,墓穴最深1.5米,最淺半米,每個墓裡都有人骨。
說起這些古墓,李有騫立刻變得神采奕奕,他告訴記者這次發掘還發現了大量的隨葬品。鐵制或骨制的箭頭、小刀、馬鞍、馬鐙,幾乎都是武器類,還有一個墓葬中的骸骨穿的是鐵鎧甲,初步推斷有一部分人是士兵。雖然幾乎每具骸骨身邊都有一把小刀,但這也許是他們的習慣或者是配飾。究竟是不是士兵,目前還無法確定。除武器外,還出土了一些飾品,李有騫舉起一個外形和樹葉有些相近的,疑似銀質飾品的物件給記者看,還有一些琉璃珠,初步判斷是項鏈。據悉,最能直接確認墓穴年代的官印或瓷器等其他資料還未發現,還要請專家進一步確認。
新石器遺址也在發掘中
“本次發掘旨在弄清嫩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序列,發現明代墓群實屬偶然。”
在明代墓群的旁邊,記者看到兩個深約3米半多的土方,旁邊還有幾個未清理完的墓葬。本以為這也是明代墓群的一部分,但李有騫告訴記者,這些是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別是兩處房址、一些墓葬,約300多平方米,還有陶片、骨器等物品出土。專門負責新石器時代發掘的考古所工作人員田禾告訴記者:“目前,這片區域的發掘工作已經完成近8成,預計10月左右就能初步完成。”相信很多讀者都有和記者同樣的疑問,為什麼會同時發掘兩個年代不同的文化遺址。面對記者的疑問,田禾告訴記者,其實研究所今年向國家申請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本意是為了弄清楚嫩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序列,推動昂昂溪文化的研究,明代墓群的發現實屬偶然。但經鑽探和剖面的工作研究發現,這片遺址不僅包含新石器時代和明代,還可能包含青銅器時代、漢代等,具體還需進一步發掘研究確定。
說起嫩江流域的“昂昂溪文化”,田禾感慨地說:“1930年,梁思永先生到這個昂昂溪區挖掘墓葬,當時挖掘出比較豐富的文化遺物,由此確定了一個‘昂昂溪文化’。但對一個文化來說,僅一個墓葬還不足以確定文化內涵是什麼,所以我們想對這個文化進入更深入的研究,60年代建國之後,黑龍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嫩江流域做了大部分的地表調查,發現了上百處遺址。80年代,我們考古所發掘了一次滕家崗遺址,但是這部分的結果仍在整理中。2010年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所合作再次發掘滕家崗遺址,雖然有不錯的收獲,但和梁思永先生發掘的東西有差別。可以說,80多年的時間裡,好幾代黑龍江考古工作者以弄清楚昂昂溪文化,嫩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為課題。”
首次在嫩江流域發現明代遺跡

“通過提取骸骨DNA,或可判斷明代生活在此區域的是什麼民族。”
在發掘現場,除了遺址外,工作人員的明確分工也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李有騫告訴記者,這次研究所一共派出10個人,由副所長張偉領隊,自己是現場發掘負責人之一。有人負責繪圖,比如在墓葬中挖掘出骨架,需要繪圖記錄;有人負責測量,比如地形圖的測量。還有人負責文物的保護,比如挖掘出有機質的東西,一遇見風就損壞了,要及時保護。還有就是文物的修復。當記者詢問在沒有具體儀器的情況下,如何做保護工作時,李有騫笑著說:“修復的工具都帶過來了,還有發掘的工具,我們每次出門就相當於搬家,20多把洛陽鏟、手鏟、照相機、攝像機、電腦、藥品等等特別多。還有生活用品,一住就是幾個月,你應該能想象我們的行李有多大了吧。”

現場發掘的明代隨葬品
現場發掘的明代隨葬品
說起工作中的趣事,李有騫一臉幽默隨和,但當記者問及此次考古發現的意義時,李有騫立刻嚴肅起來。他告訴記者,明朝時期的史書上記載,東邊是女真人的奴兒乾都司,西邊是蒙古,往南是遼東都司,東西南都有記載,但是交接的這個嫩江地區,記載比較少,只有寥寥數筆。這個地域生活的究竟是女真人、蒙古人還是漢族人並不明確。所以,該處明代墓群的考古意義非常重大,可以說是首次在嫩江流域發現明代的土物文化遺產,為研究明朝時期嫩江流域和中原的關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對於這40餘具骸骨的下一步打算,李有騫說,他們准備請吉林大學專門研究人骨的專家,幫忙判斷性別、年齡以及提取一些DNA,那麼是女真人、蒙古族人,還是別的民族就可以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