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泉嶺《龍舞北大荒》。任長江 攝



豐收菜籃

收割

捕魚
黑龍江日報9月23日訊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詩人郭小川筆下這片神奇的土地說的就是北大荒——黑龍江墾區所在地。
從1947年在解放戰爭的硝煙中點燃第一把荒火,六十多年經過“三代”北大荒人的不懈努力,北大荒已建設成為我國耕地規模較大、現代化程度較高、綜合生產能力較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和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已累計生產糧食5708億斤,累計向國家交售商品糧4463億斤,被國家譽為抓得住、調得動、能應對突發事件的“中華大糧倉”。目前,墾區以佔全國1/42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28的糧食,保障了全國1/14人口的吃飯問題。
綠色資源天然寶庫
大森林、大濕地、大水面,與大農田交相輝映,藍天碧水與綠色屏障,守護著北大荒優質的生態環境。土壤主要分布為棕壤、白漿土、黑土、草甸土、沼澤土,其中黑土和草甸土佔耕地面積的50%,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在5%以上,有的地區高達10%。
黑龍江墾區位居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橫跨小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形成三大獨特的農墾綜合農業經濟區域。墾區土地總面積5.8萬平方公裡,其中現有耕地面積280萬公頃。大森林、大濕地、大水面,與大農田交相輝映,藍天碧水與綠色屏障,守護著北大荒優質的生態環境。墾區南北橫跨6個緯度,氣候溫差大,農作物生長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土壤主要分布為棕壤、白漿土、黑土、草甸土、沼澤土,其中黑土和草甸土佔耕地面積的50%,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在5%以上,有的地區高達10%。
墾區內河流眾多,共有大小河流258條,分別屬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裡江三大水系。林地面積140多萬公頃,莽莽林海,繁衍著種類繁多的天然產品,多樣性自然植被和生物的多樣性構成了巨大的資源庫。野生植物及植被種類豐富,共有植物1600多種。其中,小興安嶺——老爺嶺植物區,代表植被是以紅松為主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除紅松外,有冷杉、紫杉等針葉樹,以及水曲柳、胡桃楸、黃波欏、柞樹、楊樹等闊葉樹。灌木有榛子、胡枝子、野玫瑰、刺五加等,藤本植物有山葡萄、北五味子等,草本植物為苔草、沙草、小葉樟、桔梗、柴胡、白勺、車前子等,菌類有原蘑、榛蘑、猴頭蘑。
綠色食品的先行者
在全國第一個成立了綠色食品工作領導小組,可以說是全國綠色食品開發的先行者。1993年11月成立了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綠色食品辦公室,並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委托,負責當時全省的綠色食品開發、產品認證和標志管理工作。
北大荒土地肥沃、水質清潔、空氣純淨,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農業資源豐富。墾區遼闊的地域,豐富的生態資源為發展開發綠色食品產業賦予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1990年黑龍江墾區在全國第一個成立了綠色食品工作領導小組,可以說是全國綠色食品開發的先行者。1993年11月成立了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綠色食品辦公室,並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委托,負責當時全省的綠色食品開發、產品認證和標志管理工作,成為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的開拓者。
黑龍江墾區綠色食品事業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墾區在建設現代化農業進程中,始終堅持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加強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基地建設,擁有4281萬畝耕地的墾區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墾區企業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擎起了北大荒品牌。
到2012年末,全墾區綠色食品產品有效期認證287個,全年種植綠色有機農作物2989.5萬畝,有機農產品生產企業35家,有機農產品達170個,認證面積17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達567個,產地認證面積3951萬畝。墾區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6個。墾區累計創建全國農業標准化示范農場24個。全國綠色食品標准原料基地63個,基地認證面積896.4萬畝,基地數和面積分別佔全國的10.9%和6.5%。
自然保護區形成網絡
2005年以前就基本完成了對墾區范圍生物多樣性豐富區域實行全面保護的工作,建立自然保護區21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5個,總局(市)級4個,管理局(縣)級9個。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類型較全的自然保護區網絡。
墾區在2005年以前就基本完成了對墾區范圍生物多樣性豐富區域實行全面保護的工作,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類型較全的自然保護區網絡。共建立自然保護區21個,分布在寶泉嶺、紅興隆、建三江、牡丹江、北安、九三、綏化7個管理局,總面積約50.5萬公頃,佔墾區國土面積的9.1%。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5個,總局(市)級4個,管理局(縣)級9個。這些自然保護區有9個位於三江平原國際重要濕地區域,保護濕地40.7萬公頃。
這些保護區的建立,使墾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以及小興安嶺餘脈等區域的生物物種得以保存。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70餘個、《黑龍江省地方重點保護動物名錄》中的57個野生動物物種和類群以及《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中的16個植物物種在自然保護區得到保護。
農業機械化全國領先
農業裝備水平達到或超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擁有農用機械總動力695萬千瓦,農用飛機52架,農業綜合機械化率97.5%,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群。規模經營達到荷蘭水平,人均生產糧食44.6噸,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墾區先後從國外大批量引進智能化大型農業機械,重點裝備了380個現代農機裝備作業區,實現墾區農機裝備水平又一次質的飛躍。這些現代農業機械集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精量播種、變量施肥於一體,一次完成深松、淺翻、整地、播種、合?、鎮壓等“六項”作業,使墾區的農業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目前,黑龍江墾區的農業裝備水平已經達到或超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已擁有農用機械總動力695萬千瓦,農用大中型拖拉機6.2萬多臺,聯合收獲機2.6萬臺,農用飛機52架,農業綜合機械化率97.5%,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群。北大荒綠色食品的全面提昇插上翅膀。
高度的農機化,推動了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創造了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墾區在堅持“四到戶、兩自理”、大農場套小農場的經營方式的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實施“兩田一地制”農業承包形式,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向提高土地規模經營要效益。目前,墾區35%的規模家庭農場經營了墾區82%的耕地,旱田經營規模一般在戶均450畝左右,水田經營規模一般在戶均200畝,平均經營土地200畝,相當於荷蘭水平。高度的農業機械化,創造了與世界比肩的勞動生產率,促進了職工增收。據統計,自1985年以來,墾區農業職工人均生產糧食由6.6噸增加到44.6噸,增長6.8倍,居國內領先,達到發達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