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23日訊 2004年以來,我省發揮資源和環境優勢,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准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全程化監管』模式,大力推進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吹響綠色食品產業提檔昇級、規范發展的號角。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地先後制訂促進標准化基地發展政策性措施61個,先後吸引中央和省內各級農田水利設施等基礎建設項目130多個,投入近8億元。全省基地縣(市、區)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項目600多個,實現產值80多億元。依托標准化基地,全省引進新加坡益海嘉裡集團、上海光明集團和吉林皜月集團等國內外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60多家,投資總額210多億元。
如今,全省已創建國家級標准化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143個、面積5390萬畝,接近全國總面積的一半。在國家級標准化基地建設帶動下,全省經過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1.45億畝,佔糧食播種面積的70.2%。
全程標准化制定農業技術標准近2000項
全省綠色食品標准化基地推廣各類技術標准和生產操作規程270多個,推廣使用新品種和新技術210個,共制定各項農業技術標准近2000項,涵蓋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禽養殖及食用菌栽培等領域,標准入戶率達98%
全程實施標准化:生產執行環境標准,產中執行生產制度標准,產後執行儲運包裝標准,各業執行生產操作規程。在普遍實行『五統一』(統一品種、統一投入品、統一栽培方法、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指導)制度基礎上,基地建設推行『規劃科學化、環境優良化、農田方條化、設施配套化、生產標准化、加工系列化、管理規范化、投入多元化』的『八化』建設標准;生產過程推行『綜合整地標准化、種子優良標准化、生資使用標准化、田間管理標准化、生產操作標准化、收獲儲運標准化、產品加工標准化、商品包裝標准化』的『八化』標准。嚴格執行投入品制度標准,對化肥、農藥投入、使用量均明確限定。
目前,全省在綠色食品標准化基地推廣各類技術標准和生產操作規程270多個,推廣使用新品種和新技術210個,共制定各項農業技術標准近2000項,涵蓋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禽養殖及食用菌栽培等領域,標准入戶率達98%。
布局規模化國家級標准化生產基地143個
全省已創建國家級標准化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143個、面積5390萬畝,標准化基地平均面積達到37.7萬畝。基地生產單元地塊集中連片,主栽農作物規模達到30萬畝以上,非主栽農作物達到10萬畝以上
嚴格標准化基地建設准入要求。基地生產的原料品種,必須是當地種植技術水平和標准化生產程度較高的優勢作物;基地生產單元地塊要集中連片,主栽農作物的規模要達到30萬畝以上,非主栽農作物達到10萬畝以上。
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原則,截至目前,全省已創建國家級標准化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143個、面積5390萬畝,標准化基地平均面積達到37.7萬畝。其中,標准化大豆基地250萬畝、玉米基地550萬畝、水稻基地330萬畝、雜糧基地50萬畝、葵花基地50萬畝。在已建成的43個水稻基地中,50萬畝以上的有14個;在23個玉米基地中,50萬畝以上的有15個;在44個大豆基地中,50萬畝以上的有17個。同時,利用資源和環境優勢,在種植業基礎上,又在穆棱市啟動建設了全國第一個10萬頭綠色食品肉牛標准化養殖基地,開創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先河。
管理制度化
退出機制『汰』劣『護』優
全省已投入1億多元用於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形成了以國家級檢測檢驗機構為主,以地方為輔的網絡化監測檢驗體系。全省國家級環境、產品檢測檢驗機構現已發展到10家、省級10家,市、縣級發展到46家
標准化基地創建啟動以來,我省已投入1億多元用於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增加檢測機構,更新設備設施,強化檢測手段,形成了以國家級檢測檢驗機構為主,以地方為輔的網絡化監測檢驗體系。全省國家級環境、產品檢測檢驗機構現已發展到10家、省級發展到10家,市、縣級發展到46家;大部分市(地)級以上的檢測機構都設有色譜實驗室,具有檢測農產品中的農藥、獸藥殘留、有害元素、食品添加劑、微生物等300多個質量安全指標的能力,可以承擔糧油、乳制品、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產品、水產品等產品檢測任務。目前,全省負責基地監督管理方面的專兼職工作人員達到6000多人,佔基地管理人員的80%以上。
在檢測檢驗基礎上,實施綠色、有機食品及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使用動態管理,對不合格、不符合標准的產品堅決實施退出機制,『汰』劣『護』優。僅2012年,我省撤銷了5家企業的7個不合格產品的標志使用權,並在媒體上公示。
產品全『綠色』
把好檢測『三道關』
全省建立了農業投入品市場准入制,定期公布並明示基地允許使用、禁用或限用的農業投入品目錄;建立了基地輪檢制度和產品年度檢測制度;工商、質監等部門,定期開展市場清查,清除違禁藥肥
確保基地出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健康,全省建立了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定期公布並明示基地允許使用、禁用或限用的農業投入品目錄;聯合工商、質監等部門,定期開展市場清查,清除違禁藥肥;建立了基地農業投入品市場准入制,從源頭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關。有條件的基地建立了基地農業投入品專供點,對農業投入品實行連鎖配送服務。
在標准化基地建設中,嚴格實行全過程質量管理,建立了基地輪檢制度和產品年度檢測制度。在生產過程中將化肥、農藥等化學合成物使用控制在一定范圍或不使用,代之以有機肥料施用和病蟲害生物防治等『綠色』的生產技術,從而保證產品安全質量更可靠。
在標准化基地帶動下,『綠色』生產技術在全省逐漸推廣普及,有效提昇了地產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在有關部門組織的產品抽檢中,全省地產農產品合格率都達到了99%,最高達到99.37%,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質量可追溯
全程跟蹤一條龍
全省已經著手建立綠色食品標准化基地生產管理檔案制度和質量可追溯制度,建立統一的農戶檔案制度,繪制基地分布圖和地塊分布圖,並進行統一編號;普遍建立健全了縣、鄉、村和農戶綠色食品生產檔案管理制度
『從農田到餐桌』實施全程質量追溯跟蹤,在產品供應的整個過程中對產品的各種相關信息進行記錄存儲,保障在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時,能夠快速有效地查詢到出問題的原料或加工環節,必要時進行產品召回,實施有針對性的懲罰措施,以此來保證、提高產品質量水平。
目前,我省已經著手建立了綠色食品標准化基地生產管理檔案制度和質量可追溯制度,建立統一的農戶檔案制度,繪制基地分布圖和地塊分布圖,並進行統一編號;普遍建立健全了縣、鄉、村和農戶綠色食品生產檔案管理制度,做到任務、責任、獎懲到戶、到人,初步形成了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全省已選擇20多個縣(市、區、局)為標准化質量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單位,通過建立編碼檔案、生產管理檔案、追溯信息平臺,實現生產投入品的使用情況可追溯、生產企業基本情況、產地環境等信息可查詢。
2012年又在蔬菜、畜禽生產領域進行追溯試點,啟動20家生產企業和基地質量追溯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