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地鐵建造的這五年
2013-09-24 10:30:01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劉希陽 張磊 李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4日訊 雖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可5年修一條地鐵對於市民來說還是太慢了。17.48公裡的隧道,18座車站,110個出入口和風亭,1座控制中心、2座變電所、1處車輛段、1處停車場。抽象的工程數字難以抵消人們心中的疑慮——按這麼個乾法,10條線全乾完不得50年啊?

  白天不懂夜的黑,沐浴著陽光的我們想象不到在地下30米深處乾工程是什麼概念,老城區的狹窄街道,繞不開的橋梁、房屋、鐵道和水、電、氣、通訊管線,松花江漫灘區超高水位的地下水,還有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

  土 建

  鐵鍬挖出的哈工大站

  如果把沿線的樓房都拆了,地鐵這活就好乾了。問題是,地鐵必須穿過繁華區域纔有意義,建成區的樓房、橋梁、鐵路、管線已經成型,在這樣的地區構建龐大的地下建築物,只能像『土撥鼠』一樣,在地下悄悄進行。

  18個地鐵車站,每個車站所處位置、地理環境都不同,施工方法也不一樣。圍上工程圍擋大大方方地開挖當然是相對簡單的,但這種明挖法對地面道路及環境影響較大,只能在有條件進行交通疏解、管線搬遷較少的情況下采用,而全線只有醫大二院站至和興路站區間3.56公裡路段有此條件。

  不能明挖的地方怎麼辦?只能采取蓋挖法,利用夜間封閉道路,開挖路面,在車站頂板上方快速架設軍便梁,形成臨時路面,然後再在臨時路面下進行內部施工。然而最坑爹的,還是暗挖法。

  『怎麼就攤上這麼個標?』中鐵二十二局六公司哈爾濱地鐵項目部書記李民一想哈工大站就腦仁兒疼,全線18座車站,只有這個車站需要暗挖。標段上方是西大直街、教化立交橋,交通太繁忙,正常情況下車行都比較慢,根本不可能像學府路那樣封路豁開地面乾,只能在地下挖。

  『由於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地下,只能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每天只能前進1米。』隧道一段不僅需要改造『7381』工程,還要穿越濱綏鐵路線和教化立交橋基礎橋樁,稍有不慎就會塌方,李民和他的兄弟們就這樣提心吊膽地挖了3年。

  車站的建設就已不易,隧道的挖掘則更難。工程大學站到哈東站站區間位於松花江漫灘區域,施工地層穩定性差、敏感度強,地面沈降受控難度大,加之地面上的南直路立交橋、太平文化宮等建築的存在,隧道既無法明挖也無法暗挖。哈爾濱地鐵引入最先進的盾構法施工,盾構機在如此寒冷的地區進行冬季作業,在中國地鐵建築史上尚屬首次。

  盾構機能夠在復雜的地質結構中確保作業安全,12小時可前進9.6米,將挖掘效率提高近10倍,並能實現精確的『一次成洞』。地鐵1號線正線盾構區間全部安全貫通,為鋪軌施工創造了先決條件。

  鋪 軌

  54公裡鐵軌每天只能鋪75米

  有了隧道,可以鋪軌了,這活兒是不是比挖隧道簡單呢?地鐵1號線采用『軌排架軌法』鋪軌,鐵軌、軌枕、扣件等部件在鋪軌基地組裝成軌排,然後再開始鐵軌吊裝、調試軌道方向、澆築混凝土、焊接、拆除鐵軌支架等步驟。只有如此,纔能防止溫差等客觀因素導致的偏差。

  由於地上地下溫差較大,相比南方城市,我市地鐵隧道內潮氣非常重,有時甚至影響到鋪軌前的測量工作,霧氣最大時甚至需要使用排風機抽濕。

  為減少地鐵運行對周邊的影響,在軌道鋪設中,哈爾濱地鐵1號線廣泛采用了鋼彈簧浮置板道床、隔離式減震墊等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地鐵運行中的震動。

  為了乘客能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乘車,軌道鋪設中采用了無縫線路焊接技術。一根鐵軌的長度約為25米左右,鋪裝成地鐵軌道後,接縫處會讓地鐵車輛運行產生大量的噪音。施工單位使用德國進口的移動式閃光接觸焊接機組,使無縫接軌的長度達到了2公裡左右,全部鋪裝完畢後,又對整條地鐵軌道進行了無縫焊接,使整個軌道好似一根鋼軌,保證車輛行駛平穩沒有噪音。

  這樣的施工方法保證了工程的安全,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減緩了工程的速度,3班工人24小時倒班,每天也只能鋪設75米,而地鐵1號線一期、二期往返雙向軌道總長度超過54公裡。簡單一除就可以知道,這項工作至少需要1400多天。

  設備安裝

  13大系統支橕地鐵運行

  有了隧道和鐵軌,就能開車運營嗎?整個地鐵系統由車輛、信號、通信、設備監控等13個系統組成,設備安裝及車站裝修是地鐵項目的最後一道工序。

  自己家裝修都得一家人忙活大半年,何況地鐵設備安裝調試?各種管道系統縱橫交錯、電氣設備多、配電容量大、管線規格多、鋪設線路長、系統接口多,種種問題撲面而來。

  面對如此復雜的情況,哈爾濱地鐵集團專門成立了地鐵設備安裝及車站裝修指揮部,針對工程各個關鍵控制點編制了一系列的專項方案及管理辦法,通過合理安排作業面縮短工期;與參建各方和周邊單位商討施工接口界面,采用異地加工的方式解決了地面加工場地面積不足等問題;對各種材料的加工制訂了周密的計劃,合理安排了成品的轉運進場時間,使施工管理規范化、標准化、科學化。

  平均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18座車站,17.48公裡隧道,13個子系統的安裝調試……187家參建單位、近1萬名建設者,用4年完成了這座城市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建設周期最長、涉及面最廣的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

  全國其他城市的首條地鐵線,大都需要用五六年時間完成。哈爾濱地鐵1號線一、二期工程,用時5年實現載客試運營,作為一個城市的首條地鐵線路,這個速度,真的不慢。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