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周邊改造征地拆遷在即 孔雀美發廳牽動『老哈』半世情懷
2013-09-25 08:26:31 來源:生活報  作者:丁燕 欒德謙 欒德謙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9月25日訊 9月24日,位於哈市道裡區地段街與田地街交口,征拆地段只剩下地段街63號的“孔雀美發廳”的這部分樓體孤零零地立在廢墟之中。美發廳已經停業,玻璃窗上的一張停業通知落款為9月18日,顯示著停業時間,窗上還貼有幾位美發師的電話,方便老顧客聯系。記者在此停留看到,不時有一些中老年市民在此駐足,拿出紙筆,記下電話號碼,拿出手機,在牌匾下拍照留念。半百“孔雀美發廳”,承載了冰城人太多的記憶,牽動著萬千老哈人的情懷。半個多世紀裡,這只“孔雀”走過了怎樣的風風雨雨?又經歷過怎樣的輝煌?記者撥打玻璃窗上的電話,聯系到美發廳現任經理汪國維和幾位資深理發師,打開了承載“孔雀”半世紀風雨情的寶盒。

  1956年到1973年

  從“東明堂”到“孔雀美發廳”

  “直到拆遷前,‘孔雀美發廳’還保持著男賓在一樓、女賓在二樓理發的傳統。”

  據“孔雀美發廳”現任經理汪國維介紹,1956年,“東明堂”成立國營理發店,地點就在現在的地段街63號,那時還是一間平房,大門開在田地街上。而那時的“孔雀”僅是現在石頭道街附近的一家不起眼的小美發店。1956年到1973年期間,“孔雀美發廳”和“東明堂”同屬道裡區服務局下屬的美發總店。那個時候各區美發總店下設中心店,管理區域內美發廳。道裡區的中心店是中央大街美發廳,當時鼎鼎有名的“松花江美發廳”和“北方美發店”也都是中心店。

  1970年,“東明堂”在原址上建起樓房,1973年與“孔雀”合並,成立了現在的“孔雀美發廳”,盛極一時。

  計劃經濟時代,理發是要憑票的。由於美發廳少,顧客多,經常出現擁擠。1982年,“孔雀美發廳”擴建二樓,兩層樓共近150平方米。“直到拆遷前,我們還保持男賓在一樓、女賓在二樓理發的傳統。”汪國維說。

  普通工作日

  一天能剪掉兩麻袋頭發

  上世紀70年代

  “年前的時候,我們都要忙到半夜一兩點鍾。”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哈爾濱,分工多是根據地域劃分:山東人賣煎餅,湖北人理發。汪國維說,店裡的師傅,有一小部分來自哈市服務技術學校,而大部分則是來自湖北的理發師。“這些老師傅一對一、手把手地向年輕人傳授技術,毫無保留。”

  建店之初,“孔雀美發廳”就有燙發、造型等業務,種類比較齊全。因為面向工薪階層,價格實惠,服務到位,加之理發師技術嫻熟,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回頭客。到了1973年,“孔雀”的店員多達20餘人,平日裡顧客非常多,需要排號。一天下來,店裡能收拾出兩麻袋頭發。今年59歲的理發師李淑芝在“孔雀”工作了三十多年,她清楚地記得,“當年遇上結婚的好日子,一天能有二三十個新娘來盤頭,四個師傅都忙不過來。”“年前,我們都要忙到半夜一兩點鍾。”說到這些,老師傅耿東來眼裡透著光彩。


 

  店員還曾與明星一起演戲

  接待過不少名人

  “瞧,這張就是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和我們的合影……前些年,影視明星申軍誼在哈市拍影視劇,也來店裡做過發型。”

  光顧“孔雀”的多是普通市民,不過由於名聲在外,也接待過不少名人。原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就曾光臨該店。影視明星申軍誼在哈拍電視劇時,也曾到該店做頭發,最後請“孔雀”原來的負責人在他主演的劇中客串了一個角色。

  汪國維今年76歲了,不過說起當年來到“孔雀”的名人,激動得像個孩子。他拿出一摞塵封在箱底的老照片,如數家珍。“瞧,這張就是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和我們的合影……前些年,影視明星申軍誼在哈市拍影視劇,也來店裡做過發型。”

  汪國維說,無論改制前還是改制後,“孔雀”一直保持平民本色。1973年,男人剃頭兩毛五;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燙個頭也就一塊五,不過在當時已經是很奢侈的事情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燙頭漲到15元,五六年前漲到60元,後來一直沒變過。“雖然價格不貴,但客人多啊,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我們最好的一天收入近5000元。”

  “雷鋒服務隊”

  免費服務數十年

  電話號碼老顧客倒背如流

  “為病患、不能下樓的老顧客直接上門服務,也是店裡的一個老傳統。一個電話打過來,我們就會派顧客指定的師傅上門服務。”

  作為社會公益活動參與單位,“孔雀美發廳”數十年如一日,從開業至今,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

  該店有一只“雷鋒服務隊”,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在哈市抗洪搶險和多項公益活動中,都堅持免費為抗洪官兵、普通百姓理發。在百姓心中,“孔雀”的口碑越來越高。為此,理發店也獲得“省市勞模單位”、“模范集體證書”等多個榮譽。

  “為病患、不能下樓的老顧客直接上門服務,也是店裡的一個老傳統。一個電話打過來,我們就會派顧客指定的師傅上門服務。”時至今日,美發廳的服務電話,不少老顧客還能倒背如流。

  國營變私有

  重新定位為中老年人服務

  “‘孔雀’保留的傳統理發手藝還是被眾多老顧客所喜愛。”

  2003年,國家相關部門提出精簡機構,“孔雀美發廳”從國有資產中剝離,被當時的店長、汪國維的妻子劉月華收購。而留任的員工也由工資制改為利潤分成制。“當年所有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又被重新返聘。2003年前退休的員工,由理發店支付養老金。”汪國維介紹。“大鍋飯”終結了。不久後,店裡的年輕職工開始自謀出路。

  經歷過“黃金時代”,進入新千年,各種高檔時尚的美容美發場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港式染燙成為年輕人追趕的時尚,連哈市最有名的哈爾濱美發廳、松花江美發廳等大型店都蕭條了,“孔雀”的生意也受到了衝擊。

  一人挑起大攤子,劉月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丈夫汪國維商議後,她根據理發師年紀比較大的特點,將“孔雀”服務對象定位在中老年群體。“隨著時代的變遷,‘孔雀’保留的傳統理發手藝還是被眾多老顧客所喜愛的,但對於年輕人來說就沒什麼吸引力了。”汪國維說。

  如今理發師各“紛飛”

  兩位老員工開起“老孔雀”

  “如果附近有合適的房源,我們還有可能會考慮重開的。”

  記者在“孔雀”停業前最後一天17日的營業單據上看到,當天有兩位老顧客前來理發燙發。“他們是多年的老顧客,聽說是最後一天營業,特意來的,就是想再看看這裡。”汪國維說。

  據介紹,此次停業前,“孔雀”僅剩6個理發師。而隨著停業,這些理發師也各找門面“紛飛”了。目前,兩位老師傅在地段街新開了一間以“老孔雀”命名的理發店,繼續為老顧客服務。

  記者向汪國維了解到,他曾想過重開“孔雀美發廳”,但或許只能是個美好願望,“年輕人不願意學老手藝,老師傅不會剪新發型。老手藝面臨失傳。老孔雀很難再開屏了!”汪國維感嘆道。

  不過,小汪的看法有所不同,汪國維的兒子汪帥告訴記者,他曾考慮過創新經營:“保持老傳統的同時,增加針對年輕人的服務項目。如果附近有合適房源,我們還有可能會考慮重開的。”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