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斜仁柱』傳承人孟淑卿:把鄂倫春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2013-09-27 10:42:2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顯春 楊禹 彭佳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二——

“斜仁柱”傳承人孟淑卿:把鄂倫春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東北網9月27日訊 (記者陳顯春 楊禹 彭佳麗) 走進大興安嶺呼瑪縣白銀納鄉鄂倫春文化傳承人孟淑卿的家,?子皮特有的味道撲面而來,正在揉搓動物筋皮的孟淑卿說,用這些乾筋搓成細繩縫制的“斜仁柱”比任何線都要結實。


孟淑卿老人縫?皮。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居住在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人,在長期的野外狩獵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居住方式,“斜仁柱”便是久居之所。“斜仁柱”即木杆屋子之意,也稱“撮羅子”,一般建在背風、朝陽、有水、乾柴多和打獵方便的地方,用木杆搭制而成,呈圓錐形,覆蓋物因季節的不同而不同,冬季用?皮,春、夏、秋季則用樺樹皮。

采集糟木頭搓成碎屑泡?皮。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相關新聞:“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一:興安嶺上幸福的鄂倫春——鄂倫春民族鄉經濟發展紀實


孟淑卿制作的?皮袋子。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不能讓‘斜仁柱’成為鄂倫春民族文化的記憶”

  1953年,鄂倫春族群眾逐漸從山上來到山下定居,“斜仁柱”逐漸消失。沒有文字的鄂倫春民族,傳統工藝都是世代相傳得以傳承,而今先後經歷了“斜仁柱”、木刻楞、紅磚房,再到樓房4次居住方式調整後,“斜仁柱”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記憶。

  鄂倫春族是中國“五小民族”之一,語言使用鄂倫春語,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交接處的大小興安嶺中。當年僅10歲的孟淑卿一家就是從大小興安嶺中深山走出來定居的居民之一。

  孟淑卿說,以前一年四季都在山裡,每個季節都換“斜仁柱”,冬天用就圍上?皮,夏天就用樺樹皮。“?皮很厚,擋風,換下一個地點居住時,卷起圍子就走,輕便省事。”?皮是鄂倫春族最常用的物品之一,用來制用衣服,鞋,被子、褥子等。

孟淑卿展示制作好的?皮制品。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斜仁柱”是鄂倫春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曾經是鄂倫春民族重要的居住之所。下山之後再不用居住在“斜仁柱”裡的孟淑卿,為了傳承鄂倫春文化,退休後拿起縫衣針開始制作“斜仁柱”,用她的話來說,“不能讓‘斜仁柱’成為鄂倫春民族文化的記憶”。

  孟淑卿曾任呼瑪縣白銀納民族鄉副鄉長,退休後,動手制作民族手工藝品,帶領村民把鄂倫春手工藝品制作業發展起來。多年來,她領著大家為鄂倫春族基金會、國家民族博物館以及長春、沈陽、黑河、漠河等地的民族風情園等單位制作了百餘件獸皮和樺樹皮制品。

  2009年,孟淑卿被黑龍江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中國民族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都收藏了孟淑卿的作品。


孟淑卿和女兒展示鹿皮毯子。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只要我活著,就要把民族傳統文化和技藝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

  “以前是看老人們制作,現在是自己動手制作,一張?子皮制好要好幾道工藝,小的一個‘斜仁柱’也要十幾張?皮,最少要三四個月纔能完成。現在歲數大了,手也不像以前那樣靈便,縫起來就更加費勁了。”孟淑卿邊說著,邊拿出已制作一半的?皮,細細的針角,嚴絲合縫地連在一起,很難想象她是怎樣將較硬地毛皮縫在一處的。

  “?皮不像看著那麼硬,熟好的皮子是軟的,用這些曬乾的筋做線縫合在一處,花紋是後繡在上面的。這張做完還得二個月時間,如果女兒幫忙,還會快一些”。為了鄂倫春傳統文化能夠傳承下去,孟淑卿把獸皮制作技藝傳授給了大女兒關愛民。

孟淑卿女兒愛華清理?皮。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現在不再打獵了,?皮越來越少。尤其制作工藝麻煩,年青人都不願意學。現在獸皮服飾和圍子都用來展現民族文化的,大多數放在博物館裡。”說起文化傳承,孟淑卿十分擔心,“再過一些年後,這些民族的傳統工藝恐怕會消失”。

  孟淑卿說,鄂倫春族女孩都不是特意學習手工的,但這些女孩天生心靈手巧,只要想做,看過就能學會,都是心裡想什麼圖案就剪出來什麼圖案,然後繡在服飾上。

  “只要我活著,就要把民族傳統文化和技藝教給年輕人,讓民族文化精髓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面對媒體采訪,孟淑卿老人有些吃不消,但她還是努力配合。

  孟淑卿的小女兒關愛華告訴記者,為了讓更多地人了解鄂倫春文化,更好地傳承鄂倫春文化,每回孟淑卿配合裡縣鄉組織的文化活動後,回來都要病一場。說起民族文化傳承,在鄉政府工作的關愛華也呈現出了擔懮。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