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29日訊 綏化市地處“兩大平原”核心區,糧食產量佔全省四分之一。這個市緊緊抓住我省開展“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先機,先行先試,去冬今春以來,以家庭承包為基礎,以規模經營為前提,以龍頭企業、農機合作等六種模式的合作農業為載體,以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化大農業建設迅速推進。
9月5日,在海倫市長發鄉蒼會江種植業生產家庭農場,記者看到,一臺臺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具整裝待發,准備奔向收割戰場。“今年,我轉包了水田1500畝、旱田750畝,對旱田進行低產田改造,水田全程運用機械化管理,預計水稻畝產可達500公斤。另外,把本村200多名富餘勞動力解放出來外出務工,年可創收300餘萬元。”長發鄉長興村黨支部書記蒼會江一邊忙著手裡的活兒一邊說。
記者在北林區、肇東市、安達市、海倫市、望奎縣等地采訪了解到,綏化市在實踐中探索出了發展合作農業的六種模式,既保留了家庭承包經營的機制利益優勢,又發揮了合作農業適應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提昇生產力、有利於共同富裕的機制利益優勢,實現了流轉出土地的農民以租金或入股形式獲取土地產出主體效益並創業再就業增收致富,耕種土地農民靠擴大耕種規模增量增收、靠現代化大農業提昇生產力增產增收致富,國家靠實現糧食高產穩產提高糧食安全水平,流通加工企業靠增加經營量增收的多贏共贏效果。
龍頭企業為載體。位於肇東市五裡明鎮五裡明村的現代農業開發公司下轄馬鈴薯原原種繁育、馬鈴薯加工、玉米農機合作社、小米加工、瓜菜種植等產業,帶動周邊3個村1344個農戶加入合作社,規模經營土地3萬多畝,入社農民年人均增收三四千元。
農機合作社為載體。北林區21個上千萬元大型農機合作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機社一體模式經營,機械作業面積達到102萬畝,春播由過去的20天縮短到15天,解放勞動力9000多人,人均打工增收1.5萬元。
鄉村集體組織為載體。北林區大成福水稻專業合作社擁有會員688戶,經營土地1.72萬畝,實現利潤140萬元。
種養大戶為載體。海倫市共合鎮鴻飛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由馬鈴薯種植大戶祖景飛領辦,訂單農戶700多戶,年外銷馬鈴薯1350噸,公頃純效益達1.2萬元。
農村經紀人親屬鄰裡等農戶互助為載體。肇東市昌五鎮康達蛋雞養殖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由當地飼料經銷商劉建業領辦,帶動農戶104戶,建有標准化蛋雞養殖場104個,年產鮮蛋2億枚,在廣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建立了10個固定產品銷售點。
場縣共建為載體。農墾綏化管理局為周邊縣市提供病蟲害預測預報信息,土壤測土配方施肥等服務,向周邊農村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栽培模式、優良品種。場縣共建已培育科技示范戶超千戶,培訓農民1萬多人。
截至上半年,綏化市農業合作經營主體已發展到5.52萬個,比去年增長125%;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15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4%,比去年增長115%;流轉面積達到1605萬畝,佔耕地面積54%,比去年增長78%;39個鄉鎮實現了整鄉鎮土地規模經營,86個村實現了整村土地規模經營。
合作農業發展迅猛,綏化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今年新建水稻智能化催芽車間21個,總數達到40個,輻射水田325萬畝;玉米大壟雙行新增141萬畝,總數達到218萬畝;新增畜牧業規模養殖場869個,總數達到8595個,規模飼養量7222萬頭(只),佔畜禽飼養總量46%。
現代科技手段和大型農業機械的運用,有效促進了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以玉米種植為例,大馬力拖拉機耕層達40厘米,一舉打破了小農機耕作模式下形成的地下18厘米左右長期板結的犁底層,建立了以大機械深松為主體,松、耙、旋、卡、翻相結合的蓄水保?耕作制度,在沒坐水的情況下出苗率均在95%以上。望奎縣226萬畝旱田深松後,每年減少農戶坐水種投入近1.2億元。深松後再采用大壟雙行技術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15.4%,相當於每?耕地有效耕作面積擴大2.3畝,玉米株數增加2萬株,同時提高了土壤通透性、肥效利用率和抗倒伏性,減少了水土流失,畝增產2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