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四——
白樺林裡走出的富裕民族——黑河市鄂倫春民族鄉生活調查
東北網9月29日訊 (記者楊林川 李博 陳顯春) 鄂倫春人被稱為“生活在白樺林裡的民族”,如今他們已走出大山六十載,他們的生活現狀如何?
新鄂鄉整潔的村落。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日前,東北網“喜看鄂鄉新變化”報道組一行來到黑河市鄂倫春民族鄉進行調查采訪,與鄂族群眾同吃同住,把酒追憶苦難往昔,笑談幸福當下,展望美好未來。
鄂鄉人對白樺的喜愛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走近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民族鄉,從迎賓門到沿街柵欄、房子的設計、路燈杆都是白樺的顏色和造型,給人置身白樺林之感,清清爽爽。
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創意來自新生鄂族女鄉長吳學英之手。“鄂鄉人喜歡白樺,當初建造第三代房屋時,特意從哈爾濱請專家設計,幾易其稿,最後敲定要以白樺造型為基調,房屋的門斗設計成‘撮羅子’並畫上白樺樹結,為統一風格,柵欄和燈杆也用它的形狀裝飾。”

鄂倫春族的歡迎禮。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刺爾濱河和索爾其乾河環抱的新生鄉,山上成片的白樺林挺拔茂密,山下烏娜吉樺皮手工藝廠剛剛送走一批參觀的游客。吳學英帶領記者參觀時說,工藝廠既傳承了民俗文化,也是旅游產業的一部分,游客來不僅要看民俗民情,還有紀念品可帶走。
記者問吳學英這個小手工藝廠每年的產值是多少?她說,“大約4-5萬元,但它對新生旅游的附加值遠遠超出產值的數倍。”
同樣,在遜克縣新鄂倫春民族鄉也有一個樺皮手工藝廠,廠房為三角形設計,大氣壯觀。新鄂村黨支部書記莫志國介紹說,“這既是手工藝廠也是展覽館,由於當時是周末,手工藝廠放假門打不開,但透過窗戶看到,室內陳列著樺樹皮工藝品,幾個‘模特’身上穿著鄂族傳統服飾。”
新鄂與新生在風格上迥異不同,成排的房子是北方傳統的民居樣式中規中矩,最大的特色是水泥板道路筆直寬闊。莫志國介紹說,每條街路都有一個鄂族名稱,南北為街東西為路,根據城裡的方式叫的。

鄂倫春族的孩子們唱著鄂倫春民歌。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對於新鄂的變化,莫志國最有發言權,他當了3年村委會主任13年書記,在村裡任職16年。
莫志國向記者說起原來的鄂倫春民族鄉,“13年前,這裡路不像路,下雨天穿水靴都出不去,居民的燒柴將道路擠得很窄。經過幾年治理和國家投資,現在的路與城裡的大馬路沒什麼兩樣。”
最讓莫志國得意的還是新建成的幼兒園,鄰近村休閑廣場,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獨立大院裡有滑梯等游樂設施。
“村裡現有固定資產幾百萬吧。全村一共有680人,其中鄂族人口400人,人均22畝耕地。在新鄂的鄂族人靠種地致富的有20多戶,其中最多的是莫佔斌和莫全生,有400多畝。發財了,家裡小轎車和摩托車全有。”莫志國說。
鄂倫春村民開著拖拉機。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相比之下,新生的鄂族人卻不靠種地為主要生活來源。在村民莫彩強家院子裡,曬著剛剛從山裡采回來的草藥,曬乾後每斤賣30多元,一個季節能賺4000多,還有蘑菇40元一斤,今年他采的少能賣2000多元,種地再收入1萬多,年收入2萬多元,這在鄉裡數中等水平。最主要的是花銷小,看病吃藥不花錢,孩子上學不花錢,也就是吃穿花點錢。
“環境好,居住條件好。”莫彩強說,“就拿電視節目來說吧,以前看兩個頻道,現在100多個頻道。”
村民吳學英不喝酒,但見到記者高興,就喝了一點。她1967年出生,記事的時候聽爺爺講,老輩人過去在山上的生活,現在是今非昔比了。
“現在生活好了,將來會更好。”吳學英說,新生的民族特色旅游產業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狩獵場已經批復正在籌建,原始部落旅游景點正在施工中,刺爾濱河沿岸景觀帶來年建設,在兩年內,新生的這些旅游規劃項目全部建設完成後,新生將是黑龍江省最具民族特色的重點旅游景點之一。那時,旅游產業為新生鄂族百姓帶來的收入將成倍增長。

鄂倫春族老人在新居與記者揮手告別。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莫志國對記者說,“新鄂的未來就是怎麼能讓鄂族群眾賺更多的錢,酒廠、野豬養殖和林下經濟將是新鄂的投資方向,現在都已進入實施階段。目前富裕已經實現,下一個目標就是更加富裕。”
2013年,鄂倫春群眾迎來下山定居60年。60年來,國家對黑河市鄂倫春民族鄉村共投入數億元資金,實施了民族新居、嶺上人博物館、搏奧韌廣場等近200個項目。鄂倫春民族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完全融入現代文明社會,實現了數千年的歷史性跨越,民族煥發出勃勃生機。人口由定居前的477人發展到2135人;平均壽命由39.4歲提高到60歲;由基本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發展到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由居無定所到住房磚瓦化率100%、戶均住房62.5平方米,全部實現通水、電、通訊和有線電視。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傳承保護,獸皮制作技藝、摩蘇昆、狩獵文化、樺樹皮制作等大批珍貴民族文化遺產得到搶救、挖掘,其中摩蘇昆說唱藝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