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五——
鄂族致富帶頭人莫志國:我深深愛著這片土地
東北網9月30日訊 (記者 陳顯春 楊林川 楊禹) 黑河市遜克縣新鄂鄂倫春民族鄉新鄂村位於距遜克縣城80多公裡的山坳裡,可這裡的富裕程度、居住環境卻與它的偏僻截然相反。所有的這一切,都與新鄂村的黨支部書記莫志國密不可分。
獨具民族特色的新鄂鄉迎客門。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群眾都是好的,缺的是有正事的帶頭人”
站在綠樹成蔭,街道整潔,房子漂亮的新鄂村裡,莫志國心中充滿了自豪。但回憶今天來之不易的一切,他有些哽咽,“真不願提那些事,心酸。”這是采訪結束,他帶記者逛村子時說的一句話。采訪開始前,他也有過這樣的情緒。
“還是別說了,”你得說說,你這麼辛苦為了啥?莫志國點燃了一根煙,吸了一口,“那就從頭說起吧。”
莫志國接受記者采訪。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1997年,34歲的莫志國競選當上了新鄂村村主任。“我一上來組織就安排一件事,改變村容村貌,讓鄂族群眾都富起來。”
當時,新鄂村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夏天村民全天穿水靴,只能走路不能行車。道兩側全是村民堆放的東西。村民以種地為生,但種了也收不了,全被散養的牛馬禍害了。莫志國說:“鄰村的人都笑話我們新鄂村的人,不會過日子,人懶。我明白,新鄂的群眾都是好的,就是缺少一個能把他們團結起來乾正事的人。”
帶著這樣的理想和任務,莫志國開始了總體規劃,邊修路邊治理牛馬禍害莊稼的問題。這兩件事,沒有一件是好辦的。修路需要錢,村裡欠著135萬元的外債。治理牛馬禍害莊稼問題,家家都有牛馬,你管得了東面的西面的地又進去了。
修路的錢借到了,加上村民出義務工,磕磕絆絆用三年纔將三公裡長的路全部鋪上了砂石。“穿拖鞋能出門了。”莫志國說,“其實,國家每年都為新鄂投入很多錢修房、修路,搞綠化。可是,弄完了,沒人管護,不久就破爛不堪了。”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後,莫志國要求凡是臨街的住戶分段管理路面衛生。
治理牛馬問題與修路同時進行,莫志國制訂了懲罰措施,凡是看不住牛馬進地吃莊稼的,每次罰款20元,發現再進地罰款成倍增長。有村民不屑地說:“你爸也有馬,看你能不能收拾得了。”莫志國回答很乾脆:“抓著就罰,一視同仁。”
“抓著了父親家的牛進地了,罰款。”老爺子不高興了,給莫志國一頓臭罵。罵也得罰,你不拿,我拿,那麼多人看著呢。別人看莫志國這是來真的,都把自家的牛馬看管起來。
莫志國介紹新農村建設情況。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難題慢慢捋順了,最有挑戰的清債工作提上了日程。老辦法,從親戚朋友下手。莫志國有個老同學,欠村裡7000元,他就做工作讓從別的地方借了先還上。其他欠賬的村民知道莫志國的脾氣,既然真乾,就支持。大家紛紛借款,當年就還上了91萬元。隨後,他又制訂分期還款的辦法,對還沒有還款的村民以每年500元、1000元的不等額度還款。三年時間,村民欠村裡的錢全部還清。
采訪中,莫志國的煙一刻也沒離手,一根接一根抽。他說,“那三年是怎麼過來的,每天晚上都琢磨那些事怎麼辦,一兩點鍾就起來,有時一個晚上就睡一個點,一天得抽3包煙。天一亮就挨家挨戶走訪,你在前面走,村民在後面罵,有的甚至還想和你拼命。”
現在,莫志國在廣播裡喊一嗓子,要求每家出一個人到廣場集合,你都不用說乾什麼,5分鍾全部到齊。比如防火、防汛、搞衛生等。這幾天正在修水毀農田路,每天出56臺車,170多人,一個都不少。
新鄂鄉衛生院外景。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這山這水這人皆有情,我深沈地愛戀著”
采訪中,說到動情處,莫志國數次哽咽。“這山這水這人皆有情,我深沈地愛戀著”。
2000年,莫志國被選為新鄂村黨支部書記,他身上的膽子更重了。同年,國家對新鄂村投資,開始修建水泥板路面,村裡的基礎設施再次昇級。
此時,莫志國開始實施帶領村民致富的使命了。辦酒廠,沒有資金,就借老酒廠閑置的設備,賺到錢了再給。辦養豬場,還是沒錢,先借錢買4頭種豬,自己繁育。兩年後,存欄達兩百多頭。過年時,殺了十多頭豬,分給村民。
記者問,這些辦法是怎麼想出來的呢?莫志國說,“為想這些事,經常睡不著覺,直到想出辦法為止。最難時,半夜醒來,坐那哭。”
這個臉膛黑紅的漢子,身高1.80米,但那時的體重不足140斤。
新鄂鄉新街景。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2006年,莫志國多方籌措資金,為村小學鋪設了平整的地磚,修建了校門、籃球場,更新了教室的門窗玻璃,學校的環境更加優美。
莫志國始終把民俗文化傳承作為一項使命牢記在心。積極發展特色旅游,開發了沾河漂流旅游線路,這一旅游線路被評為省級“黃金旅游線路”,新鄂村也被評為黑龍江省“100個不可不去的地方”,而該村的樺皮工藝品、樺皮畫、說唱藝術“摩蘇昆”、獸皮制品都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民族文化第一村”。
“以實為實地說,以實為實地做”,這是莫志國的座右銘。
新鄂鄉自制的民族服裝和工藝品。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記者問未來新鄂該怎麼發展。莫志國說,“以種植業為主,今年經濟作物玉米大面積機械化種植效果不錯,來年准備在擴大200公頃面積。投資30萬元的地栽木耳產業,今年年生產12萬袋,第一次采摘乾木耳將近4000斤。來年准備擴大到22萬袋規模。”
目前,新鄂村人均純收入9125元,比1998年增長了10倍。村集體固定資產幾百萬元。村民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給排水”配套,室內“電燈、電話、電視、電腦”,室外汽車代步的美好生活。
新鄂村先後多次被授予省級“文明村”、省級“安全村”,市、縣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民主法制示范村”和縣級“三個代表責任區”先進黨支部,莫志國也多次獲得市、縣、鄉各級“優秀共產黨員”、“十佳公僕”等榮譽稱號。2008年,莫志國被選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