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六——
興安嶺上的幸福生活——大興安嶺地區鄂倫春民族發展紀實
東北網10月1日訊(記者高長利 楊林川 陳顯春)“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唱出了鄂倫春這個古老民族的過去,如今這個從山嶺上走下來的民族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回首60年,鄂倫春民族先後經歷了狩獵為主、以林為主、以農為主,再到農牧主輔換位的4次生產方式調整。每一次調整都融入了國家、省對鄂倫春人的關愛,伴隨著大量的財力、物力和政策支持,鄂倫春族同胞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逐漸改善。
白銀納鄂族花園洋房新居。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2012年,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白銀納、塔河縣十八站兩個鄂倫春民族鄉鄂倫春族村經濟總收入實現856萬元,鄂倫春族農民人均純收入8625元,增長幅度再創新高。
從游獵生活,到發展農業生產、養殖木耳……從做飯只有一個鐵鍋,到現在家用電器齊全……打開歲月的卷軸,回溯鄂倫春族的歷史,下山定居以前,鄂倫春族人民世代過著游獵和“衣靠獸皮食獸肉”的生活。如今,綠樹成蔭的鄂鄉裡,幢幢整齊明亮的大瓦房以及學校、教育和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也為鄂倫春人帶來了更多的新變化。
李夢雪的新家裝修得很漂亮。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9月,秋高氣爽,白銀納鄉鄂族村李夢雪正在裝修著新家。自從拿到新居的鑰匙後,她每天都要到新居去幫忙裝飾裝修,“如今,黨和政府為我們蓋了磚瓦房,安了洗衣機和油煙罩,大家都特別高興,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鄂倫春族的關懷和關愛。”說起鄂族群眾的生活改變,李夢雪感慨萬千,“我們趕上好時候了,房子越來越好,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
近年來,呼瑪縣積極發展少數民族水、電、路村村通事業,全面推進康居工程。啟動自來水入戶改造等10項安民工程,鄂倫春族群眾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2013年經申請建設了鄂倫春族民俗新村,民俗新村位於白銀納鄉北部、鷗浦道西,佔地面積約8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835平方米,切實改善了92戶鄂倫春族群眾的住房條件,為發展民族旅游奠定了基礎。新村建設6棟樓房72戶、10棟平房20戶,共計92戶住宅、總面積7525平方米。住宅內部衛生間和廚房及牆壁等全部裝修,安裝了灶臺、熱水器、座便器、洗手盆等設施,住宅外部裝飾有鄂倫春族特色圖案,彰顯鄂倫春族民族特色。
孟淑芳(右)和兒媳婦在新家裡包餃子。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下山定居以前,鄂倫春人沒有自己的文字,靠一輩一輩的口口相傳,將他們充滿傳奇的歷史代代延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現在鄉裡民族學校校捨寬敞明亮,辦學條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1989年,鄂倫春族成立寄宿班,塔河縣每年投入13萬元用於民族學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學,鄂倫春族中小學寄宿生實行全部免費。
鄂倫春族孩子在進行鄂倫春語言學習。周長平 攝
呼瑪縣把發展少數民族教育衛生事業作為民族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白銀納鄉中心校在校學生162人,現有31名教師,9個教學班,教學樓1750平方米,食宿綜合樓1710平方米,在建800平方米幼兒園教學樓,校內設有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圖書室、教室等,教師達標率100%,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在全縣鄂倫春族范圍內普及高中教育,鼓勵鄂倫春族接受高等教育,多方面爭取資金對困難學生進行扶持,鄂倫春族整體文化程度得到明顯提高。
鄂倫春族人民在下山定居之前,由於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結核發病率也特別高,人均壽命低。下山定居後,隨著國家、省、地對鄂倫春人的關愛,鄂倫春族同胞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衛生條件逐漸改善。
1953年,在大興安嶺地區定居的鄂倫春族群眾人均壽命44歲,結核病發病率達25%。現在,大興安嶺地區早已在鄂倫春族定居的兩鄉投資興建了民族醫院,配備了良好的醫療技術資源和先進的醫療設備,鄂倫春族人口1000餘人,人均壽命70歲左右,結核病發病率下降到1.67%,鄂倫春族人民充分享受國家在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方面的專項救助政策。
六十年彈指一揮間,鄂倫春族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鄂倫春族也將那份對古老民族文化的留戀加以傳承和發揚,成為中華五千年文化花海裡一支艷麗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