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木耳成『軟黃金』 十八站鄂族鄉發了木耳財
2013-10-06 14:39:28 來源:  作者:楊林川 陳顯春 楊禹 彭佳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十一——

  黑木耳成“軟黃金”十八站鄂族鄉發了木耳財

  東北網10月6日訊 (記者楊林川 陳顯春 楊禹 彭佳麗) 在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木耳養殖戶郭紅霞家裡,院落收拾得乾淨整潔,新拍的婚紗照掛在房間牆上,笑靨如花。全新的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一派富裕生活的景象。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讓郭紅霞一家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東北網記者與鄂族木耳種植大戶合影。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塔河縣十八站曾是運送黃金、采金人員的必經之路,被後人稱為“黃金之路”。從“黃金古道”到熱鬧的鄉鎮,歲月變遷中,十八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鄂族群眾集居地,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從2007年起開展新農村建設,如今這個鄉的居民全部住進磚瓦房,用上了自來水,生活有了質的飛躍。在政府大力扶植下,以黑木耳栽植為主的特色產業項目,如雨後春筍如火如荼在鄂鄉開展起來,農民收入大幅提高。如今,在這片土地上,全村人都乾起了黑木耳栽植。

十八站鄂族鄉大面積種植木耳。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十八站鄂族鄉開展木耳大棚立式栽培,節約土地。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我是全村第一批開始試種木耳的,剛開始數量少,但第一年就賺到了錢。2008年種了1.5萬袋,以後逐年增加。到今年已經栽種了4萬袋,雖然今年雨水大收成減少不少,但是純收入也能達到5萬多。”郭紅霞說。


  郭紅霞告訴記者,當初搞黑木耳養殖的時候,由於傳統觀念所致,鄂族村村民熱情並不是高。為了提高村民種植的積極性,鄉政府決定村民每養殖一袋黑木耳,政府補貼0.7元錢,每袋一元的成本分擔到村民身上只有0.3元。

十八站鄉領導與鄂倫春族木耳種植大戶交流。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今年一斤乾黑木耳能賣到40元,僅木耳一項每戶村民收入就有5-6萬元。”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長楊炳輝算了一筆經濟賬:像郭紅霞這樣的種植大戶,鄂鄉有很多,再加上其它手工藝品收入,一戶家庭一年收入8萬元不成問題。因木耳質量好,很多客商慕名到十八站收購,很快被搶購一空。

  2007年開,鄂族村僅有5戶人家養殖黑木耳,年產黑木耳6萬袋。到2013年,全村98戶人家養殖黑木耳,年產量達到260萬袋,純利潤260萬元。

  為增加村民收入,鄂倫春民族鄉政府幾年來累計投資260萬元,先後在鄂族村建設了3個菌種廠,總面積7000平方米,從一級到三級菌種培育全部實現了自主生產。楊炳輝介紹說,菌種廠采用目前最先進的掛袋方式,利於采摘和澆水,因透氣性好,木耳質量提高,收獲的木耳售價高。此外,還可以種植兩茬,比椴樹木耳更科學。

  在楊炳輝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黑木耳生產基地。這是鄂倫春民族鄉政府投資150萬元建造的,整個生產基地全部采用棚式遮陰網遮陰和微噴設施,不僅解決了場地以及菌袋管理問題,也一躍跨入了全地區黑木耳養殖基地建設的先進行列。

  如今,黑木耳成了“軟黃金”。黑木耳養殖已成鄂族村的主導產業,養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但為鄂倫春群眾帶來了豐厚的收入,也帶來了思想觀念上的變化。

  “現在的32棟大棚已不能滿足需求了。未來,我們將推進黑木耳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正在建設的100棟大棚預計明年竣工。屆時,一個集觀光、旅游、文化於一體的新鄂鄉將呈現在世人面前。”楊炳輝信心滿滿。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