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鄂鄉狩獵人吳楠:實施保護性狩獵傳承鄂倫春『狩獵文化』
2013-10-07 15:25:17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林川 陳顯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十二——

  鄂鄉狩獵人吳楠:實施保護性狩獵傳承鄂倫春“狩獵文化”

  東北網10月7日訊(記者 楊林川 陳顯春)60年前,鄂倫春人以游獵為生,下山定居後,纔學會農牧業生活。2008年,鄂倫春族“狩獵文化”被批准為第二批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國家仍允許鄂倫春人在規定季節進行小范圍狩獵,以此作為文化符號保留這一傳統。

鄂倫春族獵人吳楠。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吳楠,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鄂族鄉僅存的十二名鄂倫春獵人之一,也是唯一一名以小說的形式來思考狩獵文化的獵人。

  約吳楠到記者住地采訪時,天已經黑透,他原本要與幾個朋友去燒烤、喝酒。見到吳楠後,呈現給記者的是一雙鷹一樣明亮的眼睛,像個天生的獵手。

  今年35歲的吳楠14歲學會騎馬,17歲跟隨老獵人葛長海學習打獵。第一次進山,就逮著了一只?子。吳楠介紹,一個出色的獵手要會看山形、辯風向,掌握各種動物的氣味,通過觀察雪地上留下的動物足跡,進行跟蹤、圍堵。有時,在山裡騎馬,一走就要一兩天。

又到了一年狩獵的季節。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鄂族人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獵手第一次打到獵物,要把獵物分割盡可能地送給更多人食用,一來顯示自己是合格的獵手有捕獲獵物的能力,二來分給的人越多將來打到的獵物也會越多。

  “莫日根”是對有仁慈心、博大的胸懷、善良、勇敢的鄂族獵手的稱呼。據吳楠講,能被稱為“莫日根”的獵手就像是英雄,負責保護族人的安全,懲惡揚善,他捕獲的獵物寧願自己不吃,也要獻給老人和孩子。

  吳楠說這是鄂族先人在大山裡生存的哲學法則,鄂族以游獵食肉為生,老弱病殘無獲取獵物能力,只有靠年輕獵人供養,而年輕獵人也有需要靠別人供養的那一天。一代傳一代,直到今天,鄂族人仍然保留和沿襲了這一孝道傳統。

  獵人的裝備,除了槍支,還要有獵馬和獵狗。吳楠告訴記者,槍支由公安機關專門管理,每年冬季下雪後,遞交申請,然後逐級上批,轉年三月狩獵季節結束,槍支上交。獵人家裡都養幾匹獵馬和數十條獵狗,它們是獵人最親密的伙伴。獵馬通過訓練,達到人馬合一的境地,纔能發揮最大的效用。而訓練有素的獵狗,寧願和動物戰死,也不會退縮。


吳楠和獵狗們在一起。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講到這裡,吳楠想起了去年冬天戰死的頭狗“花脖”。那是在濱南大架子上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上,跑在前面的獵狗“花脖”第一時間發現了野豬群。待吳楠聽到狗吠,趕到現場時,“花脖”腸子已被野豬挑了出來,即便這樣,“花脖”仍然向豬群狂吠著,直到奄奄一息。“訓練出這樣一條義犬,太不容易了。”吳楠說。

  最讓吳楠痛心的是,如今很多偷獵者到了冬季上山下套子,動物無論大小,只要被套上就跑不了。一次吳楠進山時,在一棵白樺樹下,發現一個肚子鼓鼓的大母?子,眼睜睜地被套住,小?子的鼻子和爪子已經出來了。“毀滅式獵殺,導致獵場一天天退化,大森林漸漸失去了靈性。”

  從此,吳楠心中萌生一個念頭,要借助英雄懲罰強盜的故事,喚醒人們守護獵場,守住鄂族傳統的“狩獵文化”。於是,他從2005年開始籌劃,歷時三年寫出了12萬字的小說《刺爾濱河獵人》。

  吳楠說,作為獵人,不敬畏自然,不敬畏獵物,不有保護地打獵,早晚有一天要受到自然的懲罰。這是古訓,放在今天仍然適用。“真正的鄂倫春獵人,從不殘暴地打獵,只打成年的、繁殖快的獵物,這樣符合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這也是鄂族先人們遵循的傳統。”

  據記者了解,為了守住和傳承鄂倫春族“狩獵文化”,在市縣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新生鄂族鄉正在籌建狩獵場,野豬、?子、鹿等動物采取人工飼養然後放歸山林,在固定的范圍進行保護性狩獵活動。如今,吳楠等鄂倫春獵人,已正式加入狩獵協會。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呂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