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10月11日訊 10月的肇東大地,豐收景象喜人。大型收割機、大型整地機具成為秋收秋整地的主角。隨著機械的轟鳴,青紗帳褪去了它本來面目,還原了黑土地泥土的芬芳。
10月9日,迎著曙光,參加肇東市秋季農業生產現場推進會議的150餘名鄉鎮村乾部走進秋收秋整地火熱場面,感受高標准秋整地給現代化大農業帶來的豐碩成果。他們先後參觀了海城鄉、太平鄉、五裡明鎮和黎明鎮等大壟雙行整地和種植結構調整整地現場。一路走來,典型不斷,個個精彩。
“我們突出土地規模經營,發揮了大型農機具作用,實行集中連片整地。目前,大壟雙行已經全部完成了滅茬、深松、旋耕、起壟、鎮壓,GPS衛星定位壟直,達到待播狀態。”海城鄉黨委書記叢譯鋒說,按照肇東市委、市政府的要求,10月25日前,秸稈全部出地,確保實現黑色越冬。
第一次參加這類現場會的尚家鎮乾部彭濤看著整齊劃一的110厘米玉米大壟雙行感慨地說,實踐證明大壟雙行抗澇抗病抗倒伏性能強,增產增收效益明顯,我包扶的村的農民今年都想采用這種栽培模式。
“今年我們秋季農業生產進展順暢,速度快、堅持高標准,降低了成本,破解了往年組織農民難、集中連片難、跟蹤指導服務難等問題。”肇東市委副書記王劍波介紹。去年秋季以來,肇東重點抓了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合作社的數量由原來的500多家增至1000多家;家庭農場突破了零記錄,發展到了670戶;種植大戶、農業公司和現代企業數量都比往年翻了一番。肇東農田種植面積410萬畝,其中規模經營面積佔70%,所以農戶秋整地積極性非常高,能夠確保黑色越冬。調整種植結構是完成秋整地的關鍵,今年初,共調整種植結構近20萬畝。
“沒有農機化,就沒有現代化大農業。今年秋季農業生產,大農機唱起了主角,36個農機合作社的80馬力以上整地機械585臺套,配套機械1170臺套全部整裝上陣,機械收割率佔80%。海城鄉綏蘭路南北兩側2萬多畝地只用了三天時間就收割完了。”肇東市農業局副局長尹纔介紹,“今年我們給每個農機合作社都配備了整地深松機械,滿足了自身作業需求,不用外援。”
五裡明鎮五裡明村采用高光效休耕輪作式栽培模式,利用太陽能高角度和陽光的直射角光能,達到增長的目的。鎮黨委書記王旭東在現場算了一筆賬:利用此技術,每畝可增產150斤,農民增收120元。
肇東市委書記張亞中表示,我們要扛起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這面大旗,承載起戰略任務,肩負起使命和責任,承擔起試點縣的責任,增強責任意識,高標准完成秋整地任務,確保黑色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