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用機械在田野收割玉米。東北網記者 魏義松 攝
付興東察看合作社收獲的玉米。東北網記者 魏義松 攝
東北網10月15日訊 (記者 魏義松)15日,記者在雙城市雙城鎮采訪時看到,村民家的庭院裡亮?著成堆的玉米,田野上大型農機具還在忙著收割。村民們紛紛誇贊今年的糧食長得好,雙城迎來了又一個豐收年。
雙城市興北玉米種植合作社今年種植玉米八千多畝,種植面積佔了光明村玉米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二。合作社負責人付興東告訴記者由於推行新型種植方式,合作社今年增收能達到30%,合作社最少能盈利120萬。據雙城市農業局預計全市糧食總產可達56億斤,單產和總產均創歷史新高。
將收獲的玉米裝車運走。東北網記者 魏義松 攝
農民展示收獲的水稻。胡勝龍 攝
今年雙城市農業,先後經歷了春季低溫內澇、6月末至8下旬抗洪減災、7月到8月的粘蟲災害。特別是兩次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40556.6公頃,成災面積20747公頃,絕產面積22538.6公頃。
在這種形勢下取得大豐收,雙城市農業局工作人員認為,主要得力於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市財政出臺的支農政策。目前,雙城市共組建各類合作社1203個,入社農民7538人,帶動農戶20995戶。合作社采取統一選種、統一購肥、統一播種的方式,采用科學種植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種植株數。在落實國家和省市各項惠農政策的基礎上,雙城市還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扶持政策:在項目區新打抗旱大井每眼補貼1.5萬元,在備春耕生產期間新焊制2噸以上抗旱水桶每個補貼400元,對實施深松整地的農戶每畝補貼28元,水稻大棚育苗每棟補貼4000元,據統計雙城市每年財政用於兌現政策的資金都在3000萬元以上。
明年,雙城市特色作物面積要達到70萬畝,其中兩瓜15萬畝,蔬菜30萬畝,花生及雜糧25萬畝。要把蔬菜產業作為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產業,力爭5年內,全市蔬菜面積達到6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