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2日訊“我是江蘇省江陰市周莊鎮的楊中華。28年前,19歲的我到哈爾濱打工,是建築工地的一名泥瓦匠。施工中不慎從8樓墜落,摔成重傷。幸得哈市第一醫院的幾位醫護人員全力搶救和悉心照料,纔保住了性命。住院37天後,我已經能夠行走。出院後我回到江蘇老家,幾年後我與同村的女友結婚,現在兒子都23歲了,在西安市一所大學讀四年級。
如今我已經47歲了,生活的奔波與忙碌之餘,這段往事在我的心頭日漸清晰。當年為我實施手術的王主任、每天來病房查看病情的遲阿姨、悉心照料我的護士小蘭,你們都還好嗎?我要找到你們,是你們救了我的命!我要當面跟你們說聲謝謝!楊中華”

楊中華

28年前的病志
不久前,哈市第一醫院宣傳科收到一個消息:一個28年前的患者,想回來尋找當年救命的醫護人員。由於時間久遠,一些老醫生已經退休了,個別的已經故去,再找故事中的當事人如同大海撈針。當年的病志成了此事的第一線索,只有找到了那本病志纔能知道當年他都住了哪個科,參與醫治的都有誰?
病案室主任邱海英講,按照有關規定,超過15年舊病志可以銷毀,塵封在鐵櫃幾十年少人問津。這次要找的這本病志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它將幫助一個患者達成自己的心願。病案室和宣傳科的幾名工作人員把重達幾噸的舊病志,整整翻了一遍,終於找到了,其中的信息與楊中華的講述,完全相符。一本泛黃病志講述了當年的一段生死援救。
“我身上流淌著哈爾濱人的血”
聽到已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電話裡楊中華激動聲音有點顫抖。“28年了,往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王主任、遲姨、護士小蘭的音容笑貌時常在我眼前浮現。”
說起尋找恩人的初衷,楊中華坦言,只是想見見他們,真沒想到會有媒體報道。“不知道他們都好不好!不是想怎樣報恩,能看他們一眼,這輩子也就安生了。”
1985年,楊中華隨做泥瓦匠的叔叔一起來哈爾濱打工。5月14日離開江陰市周莊公社22大隊,坐了40個小時的火車纔來到哈爾濱,很快爺倆被安排在哈爾濱住宅四公司二工地了。幾個月的時間,19歲的楊中華已經和工友們混得很熟,他麻利的活計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8月30日,樓房起到了8層,楊中華負責窗口抹灰,在抹完左側窗框,往右側轉移過程中,需要解開腰上的安全鎖,跨過擺在窗臺上的灰盆。他一只腳邁了過去,另一只腳絆在了灰盆上,一頭栽下樓……當他醒來時已經是一周後了。聽工友講,醫生們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脾切除和胃修補術,左肱骨也接上了。
在楊中華28年前泛黃的病志上,記者看到“顱腦面部外傷,左肱骨骨折,右肩關節脫位。脾胃破裂。”
“由於動脈破裂,當時給我輸了很多的血,我身上流淌著哈爾濱人的血!我一直想回來找恩人,因為生活的羈絆沒能如願。現在我雖談不上富足,但與朋友一起在周莊鎮開了一個紡織廠,不用再像從前那樣奔波。我的願望馬上要實現了,我要當面再對他們說聲‘謝謝’!”電話中楊中華說,他准備月末與愛人一起來哈爾濱,當面感謝救命恩人。
王盛江
主刀醫生王盛江:行醫是積德的事
為了幫楊中華重拾當年的這段記憶,記者找到了已經68歲的王盛江主任。當年風華正茂的哈市第一醫院普外科“一把刀”如今已經頭發花白,現被另一家醫院返聘。讓人失望的是,王盛江已經記不起來當年的這段往事了。“從醫40多年了,患者太多了,真的一點印象都沒有!”王盛江說。
記者拿出當年的病志幫助王盛江回憶,翻開病志第一頁,王盛江眼睛頓時一亮,“對,這是我的字,沒錯!大方塊字,每個字都破格兒,都是我寫的。”又接著往後翻,“這是遲銀英的字,小字兒,我認得。傾斜45度像外文,是骨科張守羅的字,我們當年都是一個小組的。”
王盛江打開了記憶的閘門,當年他是副主任醫生,小組裡的這4名醫生只有他還在醫療戰線上工作。焦主任現在失去自理能力,躺在床上需要家人照料。骨科主任張守羅去了深圳,遲銀英在家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伴。
“當年這樣的病癥算很重了,能夠保住命,恢復得這麼好,真是一個好消息。”手握病志,王盛江肯定地說。
聽說楊中華要來哈爾濱找恩人,王盛江說:“知道他很好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行醫是積德的事,患者得到成功救治就是對醫生的最大回饋,患者健康就是最大慰藉。”
“28年前的患者身體健康,還記著我們這幾個人,這就是對我們的最大褒獎。”王盛江最後說。
遲銀英
主治醫生遲銀英:不圖別的只希望他健康
遲銀英是當年楊中華的主治醫生。20日,記者來到哈市道裡區經緯街遲銀英的家中,楊中華口中的遲姨,如今已經78歲了,在家照料癱瘓在床的老伴。帶上老花鏡,翻開楊中華的病志,遲銀英找到了自己雋秀的字跡。“太著急了,這字真潦草。”一絲羞赧從老人臉上劃過,又往後翻了幾頁,遲銀英再次確認是自己記錄的病志,但她還是記不起當年的那個小伙子。聽到28年前的患者還要來找自己,遲銀英說:“我很高興,也很感動,但要專程從江蘇來哈爾濱,我覺得沒那個必要。”
遲銀英講述,當年她是哈市第一醫院普外科的醫生,老伴在神經內科。兩個人幾十年裡多次搬家,鄰居中都有認出她們的人,有的是自己的患者,有的是患者家屬。現在行動不便,她家搬到了一樓,左鄰右捨都曾到她那裡看過病。每天去早市買菜就有患者認出自己,然後幫她提菜背米。“當年的醫患關系如今已經轉為老鄰居真摯的情誼嘍!不過人也老得不行了。”遲銀英感慨地說,“不圖別的,只希望小楊身體健康,治病救人是醫生的本分。”
陸采蘭
護士陳采蘭:當年我們拿著血壓計查房
在哈市第一醫院護士站,記者找到了當年的小蘭護士,馬上就到退休年齡的陳采蘭對這件事還有些模糊的記憶。“似乎有這麼一個江蘇小伙子,他這麼小年齡,受到如此重的外傷。當時醫護人員都滿前忙後進行搶救,大家甚至連他的模樣都沒看清。”陳采蘭說,這個小伙子在醫院住了37天,屬於比較重的外傷。他康復階段由她護理,聊天中纔知道他老家在江蘇省江陰市。
陳采蘭回憶,當年沒有ICU病房,除了觀察室是單間外,其餘的病房大多是30多張床。需要一級護理的重癥患者都安排在一個病房裡,一個小時就需要測一次體溫,護士們每天早晨拿著血壓計跟著醫生一起查病房。
“確定完病情後,醫生開完藥就去別的病房了,護士留下照顧病人,洗頭、翻身都需要護士幫忙,因此與患者接觸的時間比較多。無論同事還是病人當時都稱呼我小蘭,直到現在我都快退休了,老同事還是這樣喊我。”陳采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