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0月23日電(記者 劉景洋)23日,籠罩在哈爾濱上空多日的霧霾有所減輕,很多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的老人都說,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霧!這場罕見的環境事件給人們帶來了警示,也留下了許多疑問和反思。
霧霾能否有效監測、提前預報?
事實:哈爾濱市環保局在官方微博表示,對於此次霧霾,18日就已經啟動應急預案。但直到21日早霧霾侵襲,哈爾濱市氣象局纔向公眾“首發”了霾的預警。當日,航空、長途客運、城市公交大面積取消、停運或晚點,全市中小學臨時通知停課,許多學生到了學校又返回。
疑問:有關部門是否具備提前預報霧霾天氣的能力?預案為何與氣象部門的預警不同步?職能部門之間是否通氣或有聯席應對機制?遇嚴重霧霾天氣,能否提前向公眾發布預警?誰來發布?按標准規定,到什麼級別時,公共交通可以停運、中小學可以停課?
燒秸稈對霧霾“貢獻”多少?
事實:哈爾濱市環保部門的解釋稱,嚴重霧霾的形成與不利氣象因素、焚燒秸稈產生煙塵、供暖煤爐陸續啟爐等三方面原因疊加有關。一些輿論把“焚燒秸稈”解讀為此次霧霾的主要原因。然而,從中央到地方,多個規定和文件對焚燒秸稈進行規范、禁止。黑龍江省環保廳2012年11月就曾下發通知,禁燒秸稈。
疑問:是否針對周邊地區焚燒秸稈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進行監測?如何更為科學地判定焚燒秸稈對城市霧霾的影響?如何科學引導農民運用秸稈還田新技術?對因監管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是否該追責?
除了忍受和等待,還能做點什麼?
事實:霧霾來襲,大家只能盡量躲在室內,默默忍受和等待,其實,嚴重霧霾天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並非焚燒秸稈、開栓供暖等單個原因造成,機動車的大幅增加、尾氣排放劇增,企業違法排污、露天燒烤等也是常見的空氣質量惡化的原因。
疑問:是否應建立起政府多部門分工明確、流暢可靠的空氣污染事件應急機制?能否更加嚴格進行環境執法,盡快搬離居民多年反映強烈的市區內重點污染企業?
提出這些疑問和思考,我們希望有關部門總結此次霧霾的經驗教訓,摒棄“傻大黑粗”的發展方式,制定更有針對性、更流暢快捷的應急預案,從而在下次極端天氣來襲時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