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7日訊 從《士兵突擊》中的史今、《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孟煩了,到最近熱播的《抹布女也有春天》中的吳桐、《辣媽正傳》中的元寶,哈爾濱籍演員張譯近來火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橫掃熒屏的他,最近又推出了他的文學處女作《不靠譜的演員都愛說如果》。今天上午11時,張譯會帶著他的新書在中央書店舉行簽售會。昨天,張譯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出書時曾想“隱姓埋名”
張譯用了7年的時間創作完成《不靠譜的演員都愛說如果》,曾經5易其稿,從最初的50餘萬字刪減到最後近30萬字。
昨天14時許,記者撥通張譯的電話時,他正在沈陽開往長春的高鐵上。但由於信號不好,張譯十分抱歉地跟記者說,不好意思,能麻煩你稍晚點再聯系嗎?15時許,張譯剛剛下了火車,便讓助理聯系記者進行采訪。當記者再次與他對話時,電話那頭傳來張譯的第一句話就是:太不好意思了,讓你等了這麼久。
說起演員出書,很多人會想到圖多,文少,像本寫真集。但張譯的書剛好相反,30萬字全部是“乾貨”,正書中只有些許插圖,沒有一張他本人的照片。即使是封面,張譯也沒“露臉”,只是低調地選擇了一張在片場騎著單車,手拿電蚊拍逆風騎行的背影。這本書,張譯用了7年的時間創作完成,曾經5易其稿,從最初的50餘萬字刪減到最後近30萬字。
張譯說,之所以這樣做,就是不想依賴個人照片來豐富版面,他更看重的是文字本身和內容。張譯向記者透露,寫這本書時,他曾一度想過“隱姓埋名”,甚至考慮過用筆名來出這本書,因為總感覺演員這個職業對於出書來說是一種負累,大家一聽說演員要出書,都會以為是“寫真書”,要不就是請別人采訪代筆寫的成長奮斗史,可能很多人不會真正去關注自己最在乎的文字。後來因為出版社不同意,他纔“被迫”用了真名。
患上“搜集素材強迫癥”
張譯是“長標題控”,一篇作文,標題字數竟達近20個,把老師都逗樂了。
說起自己這些年搜集素材的“漫漫長路”,張譯笑了。無數次,他在拍戲的間隙,把自己鎖在酒店裡,在電腦前一字一句地敲打;常常在大家嘻笑聊天、談性正濃的時候,他掏出手機,把好玩故事的關鍵詞立馬記下來。朋友們都稱他得了強迫癥,“已經無法跟正常人正常地交流”。張譯說,這個“病”他直到現在都還有。
記者問張譯,為啥要給書起這個名字?張譯笑著說,我是“長標題控”。記得上學時,寫了一篇作文,標題字數竟達近20個,把老師都逗樂了。
在這本新書中,張譯用幽默、生動、細膩的筆觸記敘了自己從幼時求學、少時從軍到青年從藝的人生故事。張譯說,他想和70後、80後共同回憶那段青澀的青春。而書中記錄的張譯的童年,全部都是在哈爾濱生活的點點滴滴。
張譯的這本新書中雖然沒有他的照片,但為了感謝大家的關愛,他特地隨書附贈了一本《混蛋列傳》別冊。那裡面有張譯青春年少時的稚嫩照片,有當兵歲月的青澀剪影,有片場演戲時一張張或嬉笑怒罵、或詩情畫意的奇特造型,以及他心愛的貓某某們可愛、有趣的照片,可以讓讀者一飽眼福。
親切隨和沒有一點架子
在跟張譯聊天的過程中,親切、隨和、一點兒明星的架子都沒有,這是記者最深刻的感受。說實話,記者跟張譯之前並不熟悉,也沒有采訪過他,但張譯的那份與大明星截然不同的平易近人,讓記者感覺溫暖了許久。
記者的這份感受,隨後在市話劇院車承濱院長那裡得到了共鳴。車院長與張譯是好朋友,提起張譯,他的言語中充滿了欽佩與欣賞。
車承濱告訴記者,他與張譯相識是兩年前,那時,院裡要排一部話劇,叫《我和我的同學》,有人推薦他找張譯來演男主角。當時,車承濱對張譯並不熟悉,只是聽同事說他是紅得發紫的大明星,曾經在哈爾濱話劇院工作過。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他與張譯取得了聯系。說明了請他來哈參演的意圖後,張譯二話沒說就答應了。更讓他吃驚的是,張譯第二天就從北京飛到哈爾濱,與他們一起進行策劃。
車承濱說,一般邀請明星來演出,對方都會提出各種條件。他以為像張譯這麼紅的演員,也一定會有要求。但出乎車承濱的意料,張譯什麼要求也沒提,包括報酬在內。後來,車承濱忍不住了,便問張譯有什麼要求,張譯笑著說,我沒啥要求,話劇院是培養我的搖籃,我想好好報答一下這裡。就這樣,張譯分文不取無償參加了話劇院的演出。
這時候的張譯,真的讓車承濱刮目相看了。他心想,這樣的明星,真的太少見了。讓車承濱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件小事:在張譯到哈第一天的晚上,話劇院請他吃飯。在飯桌上,張譯站起身來給在座的每一位倒上了茶水。
在排練的日子裡,張譯的那份認真也打動了同行們。這樣一個大明星,能如此認真地排練話劇,大家從心底裡佩服他。
很少回家卻最想家
張譯對新晚報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家一直堅持訂閱。
帶著自己的新書回到家鄉哈爾濱簽售,張譯說他的心情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忐忑。相比於國內其他大城市的讀者,他更加期盼得到家鄉人的認可。“我從小在哈爾濱長大,骨子裡的東西和我的性格都是典型的東北人,我的文字風格甚至敘事的口氣也都充滿了‘哈爾濱味兒’。如果說南方的讀者對我的書不夠認可,我覺得不要緊,但我確實特別看重家鄉人的感受。”說這些話時,張譯言語中的真誠和謙遜讓人感動。
張譯的爸爸媽媽和姐姐都在哈爾濱工作、生活,由於工作繁忙,他卻很少能有時間回家看看。他說,上次回哈,還是今年春節的時候,只在家待了一天,那時候正在拍《抹布女也有春天》。他曾希望把父母接到北京,可是他們離不開哈爾濱,在這裡已經習慣了。
說起家鄉,張譯的心裡充滿了溫暖。他說,哈爾濱這幾年變化得太快了,我每次回家都感覺“不認路,找不著道了”。聽說現在群力、江北都發展得特別好,有時間一定去轉轉。
張譯對新晚報有著特殊的感情。“你們是八幾年開始創辦的吧,我家一直堅持訂閱呢。”張譯說,他的爸爸媽媽一直堅持看,有時家裡報紙堆積得很多了,媽媽也捨不得扔掉。
對於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工作安排,張譯說,他目前主要的工作都會放在這本書上,暫時還沒有接拍影視劇的安排,畢竟用了那麼久的時間集結而成的,也凝聚著很多人的心血,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很多工作人員,他很想對得起這本書,更要對得起讀者。
張譯今天11時在中央書店與大家見面,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