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佳木斯10月28日訊 面對今年洪澇嚴重等不利條件,富錦市采取有力措施,克服各種困難,戰低溫、防大汛、抗內澇,奪取農業生產的全面勝利,2013年,糧食總產預計超過60億斤,實現了糧食總產“十一連增”。
調優種植結構。增水稻、擴玉米、穩大豆、調優經濟作物,持之以恆擴大高產、優質、高效作物生產,水稻、玉米兩大高產作物種植面積,每年以幾萬畝、十幾萬畝甚至幾十萬畝的速度增加。今年該市糧食播種面積544萬畝,佔總播種面積的95.4%,其中,水稻230萬畝、玉米240萬畝。結合水田發展趨勢,共建有水稻育秧大棚3.6萬棟、育秧小區122個,建成大中小型水稻智能催芽車間21個,水稻催芽單批處理能力達到3100噸,輻射面積150萬畝,全市近三分之二的水田實現了智能化催芽、工廠化育秧。
強化技術推廣。作為全國首批糧食高產創建整縣整建制推進試點縣和水稻增產模式攻關試點縣,富錦市集中建設了30個高產萬畝示范區,其中,水稻增產模式攻關萬畝示范片18個、230萬畝,使許多實用型新技術和新模式落地生根、推廣普及、迅速增效。積極開展科普之冬、科技下鄉活動,通過富錦電視臺《三農指南》欄目定期播發農業技術系列講座、及時播報農業生產氣象信息和技術指導意見;農技人員采取多種形式,分片、分批次進鎮入村開展技術服務,重點推廣水稻缽育擺栽技術和玉米、大豆大壟密植技術,著力研究解決水稻、玉米倒伏問題,指導農民做床備土、清雪扣棚、及時整地、有效保?、適時播種。
完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整合優勢項目、組裝先進技術、優化農機裝備、配套基礎設施,重點規劃建設了長安永勝和大榆樹福來2個省級現代農業萬畝展示區,總面積達5萬多畝。這兩大省級現代農業萬畝展示區建設內容涵蓋農業、農機、水利、國土、氣象、交通、供電等諸多部門領域,基本代表了富錦市現代農業總體發展水平,濃縮了富錦市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精華。同時,集中建設了二龍山鎮雙合、長安鎮漂伐2個市級萬畝展示區,二龍山鎮9.7公裡現代農業觀光帶,長安鎮高家子村、上街基鎮德安村、錦山鎮久安村、錦山鎮富廷村等7個高標准示范園區,在園區建設上實現了“三高一新”,即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綜合經濟效益高、經營管理機制新,形成了比較系統完善的科技園區示范體系。
創新機制體制。以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為突破口,推進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該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10萬畝,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400萬畝,千畝以上的種田大戶達到170戶,總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達到4201個、佔全市農戶總數的6%,經營土地面積達到126萬畝、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22%;經注冊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總數達到250個、家庭農場達到136個,各類專業種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在春耕生產期間發揮了示范引導和主力軍作用。農業保險面積達到133.8萬畝,投保金額達到401.4萬元,進一步提昇了種植業的抗風險能力。
推進產業建設。富錦市有國、省、佳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28.87億元,利稅6329萬元,帶動基地農戶4.4萬戶,促進農民增收4292萬元。各類畜禽規模養殖場達3733戶,2012年,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60萬頭、16.5萬頭、35.7萬只、477萬只,奶牛存欄1.2萬頭,實現牧業產值20.5億元,同比增長38.5%。為了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富錦市全面規劃實施了綠色食品產業園項目,集中發展水稻、大豆、玉米、乳制品等11類農產品加工產業。目前,產業園已經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綠色食品產業園、省級民營科技企業示范區、省級工業示范基地和省市聯動共建重點產業園區。富錦綠色食品產業園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7.48億元,引進並開工18個大項目,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建成三江平原綠色食品加工中心和物流基地,成為全省領先、國內外馳名的國際綠色食品產業園。該項目的規劃實施,將使富錦市實現由原糧主產區到糧食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區的歷史性轉變,更將帶動糧食生產基地的大發展、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