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長孫玉慶帶領民警調研哈藥路等設單行道問題

王世奇政委深夜還在與民警們在現場研究規劃圖紙
規劃科民警在開研討會

民警在道外區調研交通狀況
東北網10月29日訊 單行道是如何設置的?環島是如何改造的?信號燈調整是咋做的?本報記者帶您探訪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秩序處,揭開交通規劃背後的故事——
日前,哈市香坊區紅旗公濱環島的3個燈杆拆除了,過往的司機們發現,這裡的道路順暢了,堵車的情況減少了。有人甚至說“都堵成這樣纔想起拆,早乾嘛去了?”市民們只看到不堵車了,卻不知道,為了拆除這3個燈杆,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秩序處爭取了3年。在秩序處,像這樣不被人們熟知的事情舉不勝舉。用政委王世奇的話來說,秩序處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他們的工作卻是非常重要的,大到哈市交管戰略謀劃及措施制定,小到路口渠劃和交通信號調整,處處顯現出他們的聰明纔智,同時也彰顯了甘於奉獻、勇於創新。25日,記者走進了秩序處,揭開了他們的神秘面紗。
豎一個“單行”牌子
測流量民警“手麻眼酸”
新陽路,哈市道裡區通往機場方向的主乾道路,每天交通流量達到了10萬多臺次,周邊的哈藥路、通達街更是為新陽路原本就飽和的交通增加了更大的壓力。為此,顧鄉交警大隊投入了大量的警力解決停車秩序管理、交通擁堵疏導等等令人頭疼的問題,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管理模式不僅浪費了大量警力,而且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於是,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新陽路、哈藥路和通達街等區域的交通擁堵和混亂問題,擺在了秩序處規劃科全體民警面前。
2011年開始,規劃科著手調研。首先就要測交通流量。由於沒有流量檢測設備,民警就用醫用測壓儀器手動計數。說起這種手動計數,在現場看了民警的操作後,記者將其形容為“打地鼠”(一種游戲)。不知情的人以為交警部門測交通流量會使用很先進的設備,到現場一測就知道數量,其實不然。民警首先選好幾個監測點,然後再選擇早晚高峰、平時等幾個時間段,拿著一個計數器,上面有小型轎車、貨車、大貨車等幾個按鈕,過來一輛轎車,民警就按一下“轎車”的按鈕,過來一輛貨車,民警就按一下“貨車”的按鈕。車呼嘯而過,民警手眼不停,難度要遠遠大於“打地鼠”。
刺骨的寒風中,炎熱的烈日下,每次監測至少都要一兩個小時。眼睛酸了,手麻了,流量數據就這樣測出來了。除了測流量,民警還要調研周邊支路的交通狀況,這樣的現場調研要進行20多次。
“問題出來了,數據也有了,起初我們也想通過路口的信號配時、車種限行、單雙號限行等措施來解決,但經過反復的調研討論,發現這樣也不能徹底解決道路的擁堵。”秩序處處長孫玉慶說,在一次研討會上,有人提出哈藥路和通達街單行。當時參會的人都一愣,主乾道路實施單向通行這在全國都是先例。“大家心裡都畫了個問號。既然有想法,那麼就按照這個思路去繼續調研。”孫玉慶說,隨著調研的深入,單行的可行性越來越確定。
2012年6月15日,哈藥路、通達街以及區域道路單向交通組織歷時近2年的調研、論證、研討開始實施。“我都不記得去了多少次現場,開了多少次會,我的會議記錄本都換了好幾個。”談起這些工作,規劃科科長王濤很感慨。“僅僅是豎一個‘單行’的牌子,就需要如此大量的調研工作,就不用提環島改造等更復雜的規劃了。”
改造霽虹橋環島
論證方案被推翻6個來回
對於環島的改造,秩序處的民警們戲言就像“啃硬骨頭”。
霽虹橋的地址位置及樞紐作用不言而喻,而霽虹橋環島的常年擁堵也令過往的司機們頭疼。“幾年前,出租車司機一聽打車的人要走霽虹橋,都寧可不掙這份錢,尤其是早晚高峰,那個地方常常堵得水泄不通。”
時間倒轉到2011年,哈市修建哈站廣場至道外區南馬路定向地道橋的方案得到通過。施工期間需對環島進行臨時拆除,施工結束後,霽虹橋環島是否恢復。政府部門需要交警部門迅速給出答案。整個規劃科開始行動起來。他們集中3天的時間大量查閱資料,反復比照交通問題的相似與不同,最終借鑒廈門環島交通組織經驗,在環島內衝突點最大的西南角增設了信號燈,初步緩解了環島內的主要交通矛盾。
由於霽虹橋環島周邊道路呈“K”字形,對這樣畸形的環島路口從來沒有進行過改造嘗試,國內其他城市也沒有對此類畸形環島路口改造的成功經驗。規劃科副科長韓繼濤帶領同事們利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查流量、做分析、模擬交通組織,一遍一遍的研究論證,方案形成了推翻,推翻了再形成。論證方案被推翻了6個來回,最終確定了“拆除現有環島,設置3個導流島,采用信號燈控制”的方式對霽虹橋廣場進行交通組織。工作強度大,時間緊,整個規劃科連軸轉,韓繼濤更是在短短半個月就迅速瘦了6。
方案確定以後,就該組織施工了,改信號,施畫行車線。民警們每天排出3個時間段,分成多組跟班作業,連續7天夜間施工,每天乾到凌晨2點多鍾。樣線打出以後,還親自開車體驗,確保標識和路線符合廣大市民的駕駛習慣。
如今,霽虹橋環島順暢了,可鮮有人知道,為了這長久的順暢,秩序處的民警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與心血。
規劃科4張行軍床
民警加班最少住三天
記者在規劃科的4個辦公室裡看到,基本都是3個人共同使用一個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間,裡面除了辦公用具還堆滿了大量的材料。而就是在如此擁擠的空間內,每個辦公室都配備了一個簡易行軍床。說起這4張床,還有一番來歷。
2009年末,哈市全面啟動“改善道路交通環境三年大會戰”,當時市區各項城建、路橋工程都需要交警部門參與意見,規劃科的工作量劇增,加班加點成了每天的“必修課”。由於工作晚,回家怕影響家人的休息,規劃科的幾名同志有的在沙發,有的用凳子拼湊臨時打個盹,一乾就是三五天。處長孫玉慶見狀,破例同意規劃科在辦公室設置簡易行軍床。
哈市南崗區的軍工崗,市民們都熟悉的地方,不僅因為那裡的商業和旅游業,那裡的堵車也是出了名。為此,規劃科實施了調整信號配時、改變相序,調整周邊道路走向等等措施,但是見效甚微。在一次參加哈市城管局全市道路大中修對接會上,韓繼濤針對軍工崗路口交通擁堵問題希望城管局能夠予以支持,城管局立即組織人員與規劃科民警們反復到現場調研,制定渠化方案;由於涉及省軍區的人行道佔用問題,民警們又和城管局與軍區相關部門協調溝通了3次,最終同意削減一車道。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2012年10月中旬,天氣就要轉冷,規劃科民警與城管局不分晝夜、加班加點僅用10天就完成了渠化改造以及標線標志設置工作;信號配時調整、路口標線渠化、北宣橋街限行等等工作相繼實施,多年來一直擁堵的路口暢通了,規劃科民警臉上露出了笑容。而完成工作的民警武軍悄悄地跑到了醫院,老母親生病,他的心裡一直惦記著呢。
今年10月28日,經常通行在南崗區華山路的市民發現,信號燈改了。過去是左轉和直行同時放行,但由於司機爭道搶道等原因常常造成堵車。現場反復調研多次後,信號燈改為先直行再左轉。堵車問題得到了緩解。而這只是秩序處工作中的一部分,為了解決百姓出行難,他們又開始啃新的硬骨頭了——樂松轉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