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10月29日訊 又是一年豐收時,經初步測產和綜合分析,肇東市糧食單產和總產大幅度提昇,總產超過去年的62.3億斤,“十連增”已成定局。
現代農業從思想轉變入手
“實現現代化大農業,觀念創新是首要解決的問題,落後的思想觀念就像捆住農民手腳的‘繩索’,嚴重阻礙了農業發展進程。”肇東市委書記張亞中在全委擴大會議上找出了制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瓶頸”所在。
10月12日,太平鄉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上五臺大型農機具各司其職,或滅茬,或起壟,或鎮壓,幾個小時前還是“黃金滿地”,此時黑黝黝的土地已經散發出泥土的清香,110厘米寬的筆直大壟向遠方延伸。
“今年的秋收、秋整地我市一馬當先,動手早,啟動快,主要是規模經營面積的增加,新型經營主體地位的確立讓我們的農村工作有了嶄新的局面。”肇東市委副書記王劍波興奮地說。
在肇東,如今土地規模經營面積佔到耕地的70%以上,合作社數量增至1200多家;家庭農場突破了零的紀錄,發展到了670戶;種植大戶、農業公司和現代企業數量都比往年翻了一番。
以往推行新的栽培技術、新的種植模式,農業基層乾部感到很難。肇東市農業局副局長尹纔介紹,經過幾年的示范帶動,農民思想觀念發生很大轉變。
體制機制創新造強大“引擎”
農機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院縣共建、企業帶動、農民聯合體、種植大戶經營、村組乾部帶動和全產業鏈經營模式,這9種摸索出的全新模式讓肇東農業發展“如虎添翼”。
海城鄉靠山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趙剛對比合作社成立前後算了一筆賬,合作社沒成立前2000畝地僅整地一項共用了14臺小四輪,200個人工,今年也是這塊地3臺大型機械6個人,節省時間5天,通過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為他們代整地,收入不菲。
如今,肇東已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7863個,流轉土地184.13萬畝,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31.9%。
引進扶持了中糧、正邦等產業化龍頭企業,組建了合作農業產業聯合會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創立了五裡明現代農業開發公司“1+4”企業化經營模式,湧現出了黎明鎮長富村等村組帶動、企社合一、村企融合等典型的新型農業經營機制,推動形成了“現代農業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產業化、合作化經營格局。
科技保障為現代農業“強筋壯骨”
今年,肇東市建立了市農技推廣中心、鄉鎮農技推廣站、村級服務室三級平臺;市財政每年投入資金370萬元,采取一下二聘三招四建的辦法,為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提供科技支橕和人纔保障。全市270名農業乾部、科技人員一線服務、包鄉包園區,全程跟蹤指導服務,同時聘請國家、省專家教授53名、建三江水稻和農機專家11名,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現場指導把關,並招錄大學生農技人員62名,鄉村土專家、土人纔60名,實現了村村都有專業人員,每個園區都有骨乾力量。與此同時與中國農林科學院、哈工大、東北農大等23家院校所緊密對接,建立了22處科技園區,全面總結並推廣了“玉米40字”、“水稻48字”高產栽培模式,實現了農機、農藝、農戶結合,良種、良法、良田配套。
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肇東市著力在推動生產、耕作、科技推廣、示范引帶方式由點向線向面上創新昇級,覆蓋了22個鄉鎮41個村,涵蓋高產栽培、農機裝備、新農村建設、鄉村產業、特色經濟等三條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帶,形成全線覆蓋、全線引領的現代化大農業推廣、示范總體框架。實現了新型規模經營主體、農機水利設施裝備、全方位技術保障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