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日訊 秋日的午後,省雜技團冰秀劇場裡,處處盡顯繁忙的景象,晃圈的、翻跟頭的、跳繩的好不熱鬧。此時,趙連成與十幾名年輕演員在冰面上練習新創排的節目。遇到難度較大的動作,趙連成就做示范,將動作完整地練一遍,並把每個難點和細節一一告訴同伴。半小時後,滿頭大汗的趙連成走下舞臺到場邊的座椅上休息。“一年前,也就是改制前,這種熱鬧的訓練場面根本看不到。那時幾乎沒人來訓練,在劇場裡說話都能聽見回音兒。”回憶從前,趙連成無限感慨。
雜技團臺柱子 主業練攤
12歲時,家住哈市的趙連成被父母送到雜技團練功。20多年過去了,他早已是團裡響當當的臺柱子。如今,他除了上臺演節目之外,還帶十二三個小徒弟。
當初他來雜技團是因為這是事業單位,按當時的話說就是捧上了“鐵飯碗”,而且時不時地有出國演出的機會。“那時,我老爹在親朋好友面前走路都是昂頭挺胸的,逢人就說‘我兒子又出國了’,那股神氣勁兒就甭提了。”趙連成回憶,那時的風光勁兒倒是有,但每月的收入少得可憐。剛到團裡那會兒,累活苦活都是他先乾,有時他除了撿場之外還要演5個節目,忙得連服裝都換不過來。即使這樣,一個月到手也就一千多塊錢,還沒有一個資格老的場工掙得多。後來雖漲些也不過兩千左右。
近年,為了養家糊口,趙連成下班後和家人一起出地攤。起初,他還有些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大小也是個在國內拿過大獎的角兒,出攤感覺跌份,怕被熟人認出來。但當真金白銀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他覺得自己憑本事掙錢沒什麼不好意思的。“院團有規定不許私自在外演出,但沒說不讓出攤。出一個月夜市,掙得比工資都多,所以那時在劇團演出已經變成副業了,就是一天天混日子。”
300多人的團 只剩50多人
在雜技團工作了近20年的張揚因業務能力突出,今年剛從演員轉到管理崗位,但團裡能演出的人少,他目前還得繼續堅守在一線演出。十多歲那年,張揚通過全省考試纔考到省雜技團。“那時,每場演出的補助一般都在50元左右,每人都一樣,一場演出時間一般是一個半小時,演員既得演出又得幫忙搬道具,演出服經常被汗水粘在身上脫不下來,卻和那些沒有節目或節目少的演員掙得一樣多。”
“當時大家的境況幾乎是一樣的,分配不合理導致很多人不是得過且過,就是訓練時借故請假不來。”張揚說,那時劇團每天見不到幾個人,即使來訓練也是在10點左右來,吃個中午飯,2點來鍾就走了,更有甚者,吃完午飯就自己下班了。那時的演出也不像現在這麼多,大家有很多時間可以去乾自己的事情。張揚說:“劇團最多時300多人,後來陸續就有走的了,還有的乾脆轉行乾別的去了。這不,去年又走了一大批人,現在只有50餘人還堅守在一線演出。”
上世紀70年代成立的省雜技團,博采世界各地的雜技藝術之長,創作了一大批獨具黑土特色、頗受觀眾歡迎的雜技魔術節目,如《蹬技》《鑽地圈》《羅圈變幻》《空中技巧》《扛竿》《轉碟》等,節目以高、難、精、新、險在國內外賽場上連連奪冠,其中《蹬技》曾獲法國第六屆明日國際雜技節金獎,而《空中技巧》也獲得第四屆全國雜技比賽金獎,但近年來人員大量流失。
轉企後 一個月賺一萬
去年,省雜技團轉企,緊接著重新裝修了冰秀劇場,並創排了大型冰上雜技秀《精美圖》等新節目,吸引大批觀眾。觀眾有新節目看了,演員們的收入也就多了。在去年冰雪大世界開園期間,省雜技團的冰上雜技秀《精美圖》住場演出近百場。趙連成在那個月嘗到了甜頭,一個月掙了一萬多元,是平時的四五倍,這是讓他沒想到的。
“《精美圖》要在冰上演,這對我們這些從未上過冰的人來說很難,更別說還要在上面練雜技了。但這是我們團轉企後創排的第一出戲,收入方面也都按勞分配,多勞就多得,演得好的就多上場,所以大家排練起來很起勁。”趙連成講,他們起早貪黑只用了三個月,就學會了在冰面上演雜技。雖然在學滑冰、練雜技的過程中,大家身上或多或少都受了傷,但有奔頭兒,真真正正能得到實惠。現在演出也多了,人人都想讓自己的技術再提個檔,把自己的節目編排得更加精彩些,多些上臺的機會。
院團怎麼發展 聽觀眾的
雜技是受眾較小的藝術門類,可省雜技團近段時間最忙,憑借《精美圖》捷足先登,幾個月的時間裡演出百餘場,讓廣大市民感受到雜技的魅力。省曲藝團憑借風趣幽默的節目、隨地可演的特點,近期也創辦了《百樂會》相聲劇場,發揮“文化輕騎兵”的優勢,在市場化道路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我們現在演的節目與以往相比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從‘我排什麼你看什麼’變成了‘你想看什麼我排什麼’。”省曲藝團團長宗成濱表示,要想闖市場就得有自己招人兒的節目。省曲藝團早在文化體制改革前,就已經開始嘗試摸索市場,平時下基層演出,他們不斷搜集群眾意見,研究曲藝團怎麼發展,往哪條道上走。實踐證明,這條路是對的。省曲藝團創排的輕喜劇《桃花巷槍案》,讓相聲這門藝術與話劇有機結合,打破了以往節目單一化。從這兩年的演出效果看,該劇很受觀眾歡迎,目前已經演了三十餘場,幾乎場場爆滿。宗成濱說:“這部劇角色眾多,我們是集全團之力共同創造的,連單位的司機和財務人員都上臺了。演員得到了實惠,每個人的積極性都非常高。”
對轉企後員工的積極性,省曲藝團著名笑星馬偉國有同樣的感受。全團二十多人為了演好《桃花巷槍案》等,提前半年就備好了四五十個傳統段子、新段子,什麼《三打白骨精》啊,《劫刑車》啊等等,每天翻來覆去地練,並不時地更新臺詞,將現今社會上流行的新名詞都加了進去,為的就是不落伍,讓觀眾聽個新鮮勁兒,吸人氣兒。“現在是市場經濟,你不整點新意根本沒人看,沒人看演出我們掙不到錢啊,你說是不是?”馬偉國說這話時表情很幽默,但記者能感覺到這是他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