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力爭農村群眾『大病不出縣" 省城大醫院為12縣醫院"強筋壯骨"
2013-11-04 08:22:5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4日訊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把城鄉對口支援工作向縱深推進,經市政府同意,市衛生局、發改委、財政局聯合組織召開了全市院縣(市、區)合作共建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啟動大會,舉行了『院縣共建』20家省、市支援醫院醫療隊授旗儀式;副市長張顯友與12縣(市、區)政府主管領導代表簽定了『院縣共建』責任狀;各支援醫院與受援縣(市、區)人民醫院簽訂『院縣共建』三年協議書。

  在向受援醫院派駐人員基礎上,我市充分依托哈醫大的優質醫療、教學資源,重點圍繞重癥醫學科、危重癥專科護理、康復醫療和優質護理服務等6個專項,組織開展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技能操作培訓,培訓人數達1000人以上,全面促進了縣級醫院的發展。

  通過實施院縣(市、區)合作共建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到2015年底,12所縣(市、區)醫院全部達到二級甲等以上醫院標准,已經是二級甲等醫院的,要進一步提高水平;第二步目標是成為區域醫療中心,使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危急重癥和部分疑難復雜疾病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力爭縣域患者轉出率控制在10%以內,基本實現農村群眾『大病不出縣』的建設目標。

  『軟』『硬』兼施提高縣醫院醫療水平

  為提高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救治能力,我市制定下發院縣共建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實施方案,2012年7月,市衛生局會同市發改委、市財政局聯合下發《關於印發哈爾濱市院縣(市、區)合作共建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市財政給予600萬元/年、連續三年的資金支持,主要用於縣(市、區)醫院開展適宜技術、新技術設備購置、重點專科技術骨乾、薄弱科室人纔培養等。制定下發縣級醫院重癥醫學科骨乾醫護人員培訓執行方案。為全市12縣(市、區)人民醫院培訓48名重癥醫學科骨乾醫護人員,每縣(市、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派出2名醫生、2名護士,到哈醫大一、二院輪流進修培訓3個月。

  為提高優質護理能力,我市制定下發了《哈爾濱市三級醫院幫扶二級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方案》,我市16家三級醫院與首批27家二級醫院(區、縣人民醫院)簽訂了幫扶協議書,形成長效幫扶機制。制定下發了《2012年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推進方案》,繼續改革護理模式,實施『護士包乾病人』的責任制整體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職責、加強專科護理,增加臨床一線護士數量,合理調配護士人力,並探索實施護士崗位管理制度、建立出院患者回訪制度。

  組織開展系列培訓工作,組織完成『縣級骨乾醫師培訓』項目,培訓縣人民醫院、中醫院骨乾醫師36名;舉辦全市『院縣共建』重癥醫學管理培訓班,全市60餘家二級以上醫院主管院長、醫務科長及相關科系醫療護理骨乾等共計360餘人參加培訓,哈醫大一院、二院、四院的重癥醫學科資深專家授課,從重癥醫學在現代臨床醫學中的作用、重癥醫學學科地位、心肺復蘇術及ICU常見操作技術等14個大方面開展講座,課程內容涵蓋了重癥醫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基本醫療技術以及重癥醫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組織開展兩次全市『院縣共建』重癥醫學及優質護理培訓,聘請省衛生廳醫政處、哈醫大二院護理部主任和心內科護士長等領導和專家,專題培訓優質護理服務工作,全市二級以上醫院主管院長、護理部主任、相關科室護士長約700餘人參加培訓。

  簽訂合作共建協議書。按照市衛生局統一部署和要求,支援醫院團隊由院領導帶隊到受援醫院進行考察和調研,在雙方共同協商基礎上,確定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的具體支援目標和項目,雙方醫院簽訂《哈爾濱市院縣(市、區)合作共建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協議書》,明確雙方責任和義務。

  向受援醫院派駐人員。省、市支援醫院采取『團隊式』幫扶形式,提高幫扶整體成效,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支援醫院選派高年資主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以上經驗豐富的管理和業務人員參加院縣共建和對口支援工作。支援工作以定期到縣醫院駐點進行支援為主要形式,所選專業以醫療為主,兼顧護理、醫技、管理和其他方面。

  為推進縣級醫院綜合改革,提高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和水平,我市通過組織省、市城市三級醫院、12縣(市、區)人民政府及當地縣級醫院共同實施院縣(市、區)合作共建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努力使我市所屬縣(市、區)人民醫院成為區域醫療中心,有效緩解農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降低了患者縣外轉出率。

  縣醫院醫療水平服務能力明顯提昇

  我市按照國家、省關於對口支援的有關要求,在認真開展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全市二級以上醫院,開展了『三下鄉』、『我為鄉親出趟診』、『白衣天使鄉間行』、『革命老區醫療義診』、『慈善醫療巡診』等主題系列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和明顯的成效。

  有效改善了受援醫院的基礎設施條件。支援醫院從適合基層使用和發展科室必須的角度出發,幫助受援醫院添置新設備、新儀器,有效增強了受援醫院的診療能力。特別是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加強了投入力度,支持基層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了受援醫院的醫療救治條件。

  為受援醫院培養了技術骨乾。各地在對口支援工作中緊緊圍繞人纔培養這個中心環節,把派駐醫療隊參加臨床工作與為當地培養技術骨乾緊密結合起來,提高了當地的醫療技術水平,幫助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構建信息平臺,提昇了管理層次,有效規范了醫療服務行為,提高了工作效率。

  帶動了受援醫院醫療技術的發展。幫助受援醫院建立特色專科,幫助開展適宜技術,填補了當地多項技術空白,形成一批優勢學科和醫療技術中心。

  農村患者看病就醫的體驗得到改善。在支援醫院和派駐醫師的幫助下,縣級醫院加強內部管理,規范服務流程,采取便民惠民措施,受到廣大患者歡迎。

  縣級醫院輻射和帶動作用得到增強。通過縣級醫院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進行指導和幫扶,完善了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的功能,加強了農村基層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從目前情況看,通過『院縣共建』項目的開展,我市所屬12縣(市、區)人民醫院,已有10家通過省衛生廳二級甲等以上醫院等級評審,成為縣域醫療中心。受援縣級醫院在醫院管理、人纔培養、學科建設、服務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提昇,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中的龍頭地位得到強化,方便了當地群眾看病就醫,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發揮了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