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搜 索
木蘭縣駱駝峰現漢代聚居區 距哈市140公裡
2013-11-07 15:56:5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葉勇 楊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7日訊 近日,從木蘭縣駱駝峰傳出消息,文管專家在這裡發現大量漢代陶片,初步確認為哈爾濱市目前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一處漢代居民聚集地遺址。該遺址對研究哈爾濱市先人生活、分布、文化遺存等有重要意義。

  文管人員現場測量地穴大小。

  五十五個陶片被找到。

  一枚帶有漢代印記的陶片送往哈市文管站

  駱駝砬子山位於木蘭縣石河林場,主峰駱駝峰海拔540米,位於木蘭縣與巴彥縣交界處。

  據了解,三天前,木蘭縣文管人員在駱駝峰考察時,意外發現一枚陶片。感覺陶片歷史久遠,文管人員將陶片專程送往哈市文管站。

  經觀察,這塊陶片明顯帶有漢代印記,鑒於發現重大,哈市文管工作人員決定6日到駱駝峰現場清理。記者一同前往。

  重脣陶罐碎片。

  發現的陶片是典型的夾砂陶。

  老鄉長踏察景點,發現奇特地貌

  61歲的馮保山曾是建國鄉的老鄉長,這個遺址是他第一個發現的。上山途中,馮保山向記者介紹,2009年離崗後,被木蘭縣旅游局聘請,對當地旅游業進行開發。期間來過幾次駱駝砬子山,除對這裡秀麗的風光感興趣外,最讓他好奇的是位於山頂上大大小小的坑。這些坑都是人為挖掘,上面已附滿荒草。他將此事向縣文管所匯報,文管人員趕到,盡管認出這是一片古人穴居坑的遺址,但只能推測遺址屬於遼金年代。2009年這些坑被列入“三普”成果,因沒有明確斷代,遺址暫列為木蘭縣保護遺址。

  前幾天,木蘭縣文管人員發現了陶片纔引起哈市文管部門的重視。

  遺址有穴居坑近百個

  說話間,一行人到達山頂,景象豁然開闊。一片足有上千平方米的開闊地,地面上凸凹不平,形成不少坑穴,最大的幾十平方米,最小的只有三五平方米。

  市文管站副研究員、市博物館館長杜赤勘查後介紹,這些坑都是古人生活的穴居坑,大大小小近百個,以此計算,這裡當時應居住二三百人。

  在遺址中間位置,有一處面積約七八十平方米、四面圍牆、東向開門的大坑穴,從布局看,應是遺址的“行政中心”或“首領住所”。在西北角,有一口土井。馮保山說,夏天時,井裡還可以打出水。旁邊有一個面積不小的大坑,馮保山笑稱這裡應是大食堂了。

  在遺址北側有兩個大土包,杜赤表示,不排除這是兩處墓葬的可能。


  55片陶片印證這個村落源於漢代

  整個遺址充滿神秘。為了進一步解開迷團,文管專家對兩處小坑進行了簡單清理,僅僅剝開厚厚的落葉和十幾厘米的黑土層,便呈現出一個石灶臺頂端。

  另一處穴坑清理略深一些,黑土層下是黃沙土。文管人員將沙土鏟出,小心地捏碎分離。杜赤在沙土中找到一塊並不算大的陶片,呈黑褐色,表面顯粗糙,陶片中間有明顯粒斑點。隨後,大大小小的陶片陸續出土,有底座、有罐沿,有幾塊還可以相互吻合。

  對著陽光,杜赤仔細端詳陶片,並與相關專家進行電話會商。“沒錯,這就是距今2000多年,有漢代陶質、陶型、工藝特征的夾沙陶。”杜赤說。

  到昨天下午,該坑穴共出土55片夾沙陶片。隨後,文管專家又對該處遺址規模、數量進行測量。

  下山途中,杜赤介紹,這些陶片的發現,印證了這處遺址曾是漢代的一個村落,當時的居民選擇了四面陡峭可以擋風拒敵、野獸更難以攻擊上來的山頂,以狩獵為生,曾經一段時間,這裡人丁興旺。

  杜赤表示,該遺址保存完好,不排除有其他重大發現的可能。目前,為了對該遺址加以保護,文管部門已經在周圍掛上了保護遺址的牌子。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