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他的故事不夠轟轟烈烈。他在科研崗位上一乾就是40年,兢兢業業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是我國著名的東北虎專家,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省野生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孫海義。
今年夏天,對孫海義來說,是一個難忘的季節。6月19日,在樺南林業局永青林場,發現了東北虎的足跡。林業局的人把照片發給了孫海義,他一眼就辨認出這是東北虎。這一發現讓從事東北虎研究21年的孫海義興奮不已。聽說樺南又出現了三次東北虎的蹤跡,孫海義迫不急待地趕了過去。
當看到雖然被雨水衝刷過,但仍清晰可辨的虎印時,他難掩激動,為大家報出了一個數字:從樺南林業局下樺林場4林班,到近年常現虎跡、位於中俄邊境線上的東方紅林業局河口林場,直線距離約216公裡。這說明,已觀察到的野生東北虎的足跡,又向我國內陸深入了200多公裡。作為一名執著於東北虎保護與研究的老科學家,他感慨萬千。
1978年,孫海義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繁殖專業,來到黑龍江林業科學院林業研究院工作。一年後,他來到剛剛成立的野生動物研究所。這一乾,就是34個春秋。1992年,孫海義開始負責野生東北虎的研究與保護工作,21年來,他的足跡走遍了完達山東部、老爺嶺、張廣纔嶺南部的可以監測到東北虎的地方,測定了幾百條樣線,承擔了30多項東北虎研究科研課題。由此,他成為我國著名的東北虎專家、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合作專家、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東北虎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貓科動物專家組成員、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專家組成員。
他,也是一名最執著的森林之王守護者。
每年冬天,都是孫海義最忙碌的季節。東北的冬天很冷,林場深山密林中的氣溫更是達到零下近40度。山上積雪厚重,每走一步都很困難。在這個時候,孫海義就帶領監測人員上山了。每一次工作時間最短15天,最長50天。每天早上7點鍾出發,一天要完成一條短則五六公裡、長則十公裡的樣線采集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既要監測東北虎的印跡,也要監測馬鹿、野豬等東北虎食物鏈的情況,還要辨識虎的生態廊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清理那些不法捕獵者設置的偷獵設備,清除一些鐵套和陷阱。
去年三九天,山上的雪超過50厘米厚,最深可以達到80厘米。59歲的孫海義堅持跟年輕人一起進山調查,從不落隊。中午不能及時回去吃飯,就啃一口冷饅頭,渴了,就吃一口雪。20多年的深山冬季監測,讓他的雙腿患上了嚴重的風濕、關節炎和骨質增生。晚上回到林場的時候,他的腿腫得都抬不起來。可休息一夜,第二天,他又踏上了同樣的路程。
孫海義的行為感動著團隊裡的年輕人,也感染著每一名保護東北虎的志願者。黑龍江野生動物研究所的權威性也在這樣的一次次野外工作實踐中不斷得到認可和肯定。
2007年,在陝西出現了華南虎照事件。國家林業局委派東北林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吉林科學院、黑龍江林科院等10位專家赴鎮坪開展華南虎調查。孫海義被推舉為調查專家組組長。他帶領調查隊員進行野外樣線調查、布設自動相機和信息核查,經過認真嚴謹的調查取證,孫海義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依據多年的經驗認定周正龍提供的老虎腳印不是真的動物足跡,及時上報給上級主管部門。一個月後,公安部門在周正龍的家裡找到了做假虎腳印使用過的木模。他對記者說:『沒有人比我更希望東北虎、華南虎的數量越多越好,但是科學容不得虛假,真就是真,假的永遠真不了。』
近幾年,孫海義多次被邀請出席東北虎保護與棲息地恢復國際和國內會議。2011年,經過他的努力,爭取到國家林業公益項目『東北虎種群及棲息地保護恢復技術研究』。他負責承擔了2011?2012年國家林業局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東北虎種群及棲息地現狀調查』專項研究。參與國家林業局規劃設計院『野生動物監測體系研究』。主持簽訂了『制定黑龍江森工林區東北虎保護規劃』和『綏陽林區建立東北虎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的協議。由他主編的《東北虎》一書也已出版。
10月剛退休的孫海義,仍然關注和參與東北虎的保護與研究工作。他呼吁:雖然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龍江森工的生態在逐漸恢復,野生東北虎的數量也在增多。但是,還要做更多的調查,讓更多的人投入到對東北虎的研究和保護中來,消除生態廊道上的障礙,恢復東北虎的獵物鏈和生態廊道,讓這一瀕危的動物在大森林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