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深秋,當改革的號角在中華兒女追尋中國夢的征程中吹響,我知,那是青年義無反顧為時代擔當的時刻;當解放思想的浪潮在迫不及待地拍打著我們火熱的青春,我知,那是青年展開臂膀解放自我釋放活力的時刻!我們的成長發軔於改革,我們的進步得益於開放,我們的機遇根源於發展!2013年11月,中國青年網邀您關注為黨的十八屆三中會特別策劃的“改革新起點,青年新機遇”系列報道。
“改革新起點,青年新機遇”系列報道②
現代農業咋發展?黑龍江為國家“趟路子”
中國青年網北京電 農業作為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一直緊緊牽動著人們的視線。糧食安全保障著一個國家的基礎安全。而通過城鄉一體化解決三農問題則是多數人的共識。
黑龍江省作為中國糧食產出量、商品量第一大省,現有耕地超過兩億畝,去年糧食總產達到1152.3億斤,位居全國首位。
日前,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作為中國首個為現代農業發展“趟路子”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將如何激發這片黑土地的潛能?實現農業產業化昇級,解決城鄉一體化問題還有多遠的路要走?中國青年網記者近日探訪了黑龍江樺南縣和建三江墾區的三個農場,走訪了相關專家,記錄現代農業改革給這片黑土地帶來的全新生機。
樺南:農村宅基地置換試驗的典范
第一次聽說樺南縣是因為它在國家貧困縣中榜上有名。真正來到這裡時,卻發現這裡自有一份中小縣城特有的安靜與從容。

樺南縣土龍鎮四合村農民崔錦昌正在合作社的大棚整地。
中國青年網記者發現,此時大片農田已經收割完畢,土龍鎮四合村農民崔錦昌正在大棚裡整地。崔錦昌告訴記者,自己今年53歲,家裡有兩?地。收成好的時候每年能有1萬多塊錢收入。這些都是加入合作社進行統一種植時賺來的錢。此外自己還可以通過外出打工再賺來幾千塊錢。
樺南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向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說,佳木斯市運誠經貿集團用樓房置換農民的宅基地,發展第二、第三產業。為了鼓勵農民置換的積極性,他們向入住樓房農民免費贈送了“三大件”(冰箱、洗衣機和電視機),還給農民免息提供3萬塊裝修貸款。
記者隨後在四合村村委書記李興義的帶領下走訪了在農家宅基地上蓋起的新小區。小區正門斜對著一家醫院,後面是一所小學,基本的配套設施相對完全。記者來到已經入住小區的農民孟令喜的家。一進房間,一陣暖風撲面而來,孟令喜告訴記者,他們剛搬進來不到一個月,整個小區已經開始供暖。這70多平米的房子他是用自家宅基地置換來的。
李興義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四合村有612戶居民,2462口人,現在83%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
佳木斯運誠經貿集團二三產業發展主要是以循環經濟為主,利用玉米稈等作為飼料養殖肉牛,用稻殼發展稻米油等,置換了宅基地的農民還可以到工廠打工。運誠集團還為合作社購置農機具14臺套,無償提供給合作社使用。村裡一共有1.1322萬畝土地,每畝地節約成本在150元左右,一年可節省160多萬元。
孟令喜宅基地置換來的房子內景,室內已經開始供暖,一片暖融融。
在樺南鴻源農業開發集團內,副總經理鄧鈺富向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說,今年集團種植A級綠色水稻150萬畝,其中,農業部認證的就有30萬畝綠色水稻,還有1500畝有機水稻,這些水稻畝產可達到500-560公斤。鄧鈺富說,與集團合作的農戶因為由集團進行統一施肥,統一田間管理,減少了投入成本,農民一畝地能增收七八十元。
《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的要點在於生產關系的創新,樺南縣的合作社即是很好的典范。
建三江墾區:應用現代科技的大農業示范
在田埂上探訪農場農戶耕作現狀,泥土的味道撲面而來。“這味道真清新!”記者不禁感嘆。
“你說的是泥土的芳香吧!”濃江農場的農戶杜勝文杜老大爺向記者慈愛地一笑。他膚色黑裡透紅十分健康,滿是泥土的大手溫暖有力。

鴨綠河農場第一管理區農業副主任姜可心,1982年出生的他已經過來三年,農戶打來的電話不斷。
杜勝文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自己今年60歲了,跟老伴一起在濃江農場租了640畝地,每畝地地租是380多塊錢,畝產800斤糧食就可以保本,正常情況下每畝地可以打到1200斤左右的糧食。插秧機、播種機、收割機各種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先進的農業機器這裡一應俱全。他們可以租用,也可以用很公道的價格買下來。農場會定期對他們進行培訓,教他們農機操作,而且每個管理區都配有相應的技術員,就定點蹲守在農田裡,隨時解答他們的問題。
記者采訪的三個農場的負責人都表示,建三江各個農場每年都會招來幾個學農業、財會的大學生。只要他們踏實工作,相應待遇都很不錯。
鴨綠河農場第一管理區農業副主任姜可心是個八零後。1982年出生的他畢業於沈陽農業大學,學的是獸醫專業。2009年,他通過招聘來到這裡,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指導工作。姜可心告訴記者,剛來這裡時也十分不適應,但是自己骨子裡有股不服輸的勁兒,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雖然自己所學的專業與從事的工作不完全對口,但是大方向上都屬於農業,所以上手起來要比其他人相對來說快一些。經過一年多的適應期,現在自己已經對這份工作得心應手,也與自己轄區內的100多名農戶成了朋友。

濃江農場經過旋耕過的耕地,土壤的塊頭變小了很多。
像姜可心這些高學歷人纔的加入,為這片大農業注入了新生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青龍山第二管理區職工的李健宇家種了314畝水田,過去使用沃德收割機,每天只能收割30畝,300多畝土地收割完要用10天。今年他更換了半喂入式收割機,一天收割60畝水稻,只用了過去一半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水稻的收割。這樣,不但節省了時間和成本,還能用剩餘時間到別的農場收割,多掙點兒錢。
據了解,這樣的收割機青龍山今年添了62臺,還更換了90馬力以上輪式大型拖拉機267臺。
青龍山農場農業分公司副總經理崔維山說,這些年來,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場,除了加強對農機設備的投入,還對水稻種植進行“三化一管”--旱育壯秧模式化、水田生產機械化、產品優質化和以葉靈跟蹤生產技術為指導的田間管理。秋收後,場裡對近51萬畝田地進行旋地,旨在明年種植水稻節約用水量。旋地效果好的話,每畝節水量能達到37.5立方米。這樣,51萬畝水田就能節約1912.5萬立方米的地下水。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李翠霞在辦公室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
黑龍江省省長陸昊曾表示:“在黑龍江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將為全國創造經驗。”
“以農業產業化帶動城市化,通過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有產業就有就業,農民有事做,也就有力地推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李翠霞對《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做出了以上解讀。
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在兩江平原的很多地方,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