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感動龍江』候選人盛春德:74歲愚公義務修路30年
2013-11-28 09:51:45 來源:東北網  作者:馬冀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8日訊(記者 馬冀)佳木斯市樺南縣閻家鎮大張家村,有一位74歲的老人盛春德,和他的高齡成正比的是他為村子義務修路的時間長度——30年。30年來,他傾其所有,風雨無阻,為的就是讓老百姓有一條好走的路。30年來,大張家村周邊15公裡的村路成了盛春德的“責任田”,他用自己的汗水書寫了新時代的愚公故事。

義務修路30年的老人盛春德。

  30年修路情遍十裡八村

  9月的佳木斯秋意襲人,記者驅車來到佳木斯市樺南縣閻家鎮地界,當記者向附近的村民打聽盛春德修路的事時,這裡幾乎每一個人都熟悉這個老人。“這個老爺子,一年四季在這兒修路,不為名不為利,簡直太讓人佩服了!”當記者表示怎麼能找到盛大爺時,村民們笑著說,你往前走,就能看到,他一准兒在那兒修路呢!

  車向前行駛了不到一公裡,在空曠而安靜的林間路上,看到一位正在修路的老人,他慢慢將一輛獨輪車上的土卸到地上,用鐵鍬不斷地敲打泥塊,弄碎、攤平,再將厚實的土在上面踩勻。

  記者看到,盛大爺穿著一件白色襯衫,已被汗漬浸得看不出本色,下身穿著一條黑色的土布褲子,上面布滿了塵土,幾乎分不出顏色,腳上是一雙綠色的勞動保護膠鞋。他身材矮小,看上去不到1米6,手指粗糙得像變形的樹根,布滿了老繭,牙齒有幾顆已經掉了,飽經風霜的臉上爬滿了刀刻般的皺紋,頭發胡須全白了。

  盛大爺操著一口江蘇的家鄉話,面對記者的采訪說話時略顯緊張,卻十分的真誠憨厚。

  問起盛大爺哪年開始修路,老人說,修路的想法具體是在哪一年他自己也記不清了,但“就是那段時間”。據了解,“那段時間”指的是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大張家村周邊的路面狹窄、坡陡、彎急、路面上的坑多,村民們外出買化肥、賣糧時特別難走,有時,在拐彎處車一堵就是一天,冬天,車誤在雪堆裡開不出來更是常事。

  大約在1982年,盛大爺看到這種情況,想到自己在家鄉時曾修過水庫,也築過路,便動了修路的心思。

  說乾就乾,一架獨輪車、一把鐵鍬和兩只蔑筐從此成了他形影不離的勞動工具。當年,這位44歲的漢子甩開臂膀開始和崎嶇不平的村路“單挑”。他常常是早上三四點鍾起床,吃完飯後,天還沒亮就到達15公裡外的修路地點,一鎬一鎬地刨,一鍬一鍬地挖,一筐一筐地擔,累了就坐下歇一會兒,餓了就吃隨身帶來的乾糧,一乾就是一整天。就這樣,一乾就是30年。

  夏天,頂著驕陽汗流浹背,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結起了白白的鹽霜。他在這15公裡的村路內巡查,只要發覺有一點坑坑窪窪,他就借助獨輪車和蔑筐用來取土和運土,有時,還特意在村子四周尋找零碎的磚頭瓦塊,像螞蟻搬家一樣運過來,將路填平;冬天,雪一停,他就扛著鎬和鍬上路了,掄起十來斤重的洋鎬,清除結冰路面,揮動鐵鍬,解除雪阻,時間長了,手和臉都凍得裂開了口子,又紅又腫……

  就這樣,他硬是用30年的堅守,一鍬一鎬地在鄉村公路上擔當起了“義務養路工”。大張家村附近一條條平整的村路,記下了他30年如一日的勞作和艱辛。

  鑽車底“刨冰”老人變冰人

  村民張民強記憶猶新的是去年一件事,開春的一天,他從樺南縣城回來,20分鍾後到閻家鎮的一個拐彎路口,他發現這裡已經堵了十多臺車了,兩個小時前從樺南發出的客車也堵在這裡。大雪堵路,開化後又結冰的路面溜滑,車輛說啥也開不出去,乘客們下車推也無濟於事。這時,盛大爺來了,他趴到車廂底下,用鎬一下一下地刨冰,等他站起來時,人們發現,他的鼻子、眉毛、頭發上都是冰碴,身上全被水浸濕了,冷風一吹,整個人變成了“冰人”。“感動啊,當時,大家紛紛給他遞各種東西,可老人家啥也沒要就走了。”

  采訪結束後,記者問盛大爺打算修到什麼時候,他笑著說:“不知道,修到修不動那天拉倒。”

  離開大張家村,村路像彩帶一般從村子飄逸而過。這路,與外面精彩的世界連起來,從此村民有了全新的生活,而這路上,灑下了盛大爺30年的汗水。

  一條山村公路,一位七旬老人,一段長達30年的時光,演繹出一個動人的故事。

  年愈古稀的盛春德老人,30年來,不求一絲回報,以修路為自己的快樂,老人的快樂之源,是如此的動人心弦;老人的奉獻之情,感人至深!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