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論述
王憲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經濟社會發展作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論述,為我們做好各項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導。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站在時代發展的戰略高度,立足國際國內發展全局,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針和行動綱領。我們深切感到,越是在重要轉折期,越是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越是要加強學習,用這些凝聚著高度政治智慧和深度理論思考的重要思想武裝自己,推動黑龍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堅持科技創新,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黑龍江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工業是支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但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以資源和原材料加工為主的傳統產業。在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佔比為70%,采礦業又佔到了重工業的35%。面對全球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的大趨勢,如何發揮優勢,挖掘潛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是我們實現轉型加快發展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針對老工業基地普遍遇到的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並強調我們必須認清推進傳統產業轉型昇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創新,增強推進傳統產業轉型昇級的自覺性,特別是要加快推進工業轉型昇級,努力使產業發展更好適應市場變化。這些重要論述使我們清醒認識到,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在相當長時期內相互補充、相互支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新舊融合”,是加快推進工業轉型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必然選擇。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認真遵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總原則,堅定不移“穩中求進”,提出重點抓經濟、突出抓產業、關鍵抓項目,圍繞我省“十大重點產業”,制定出臺支持工業發展的17條舉措,依靠創新驅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對“老字號”傳統優勢產業,重點實施一批技術改造項目,推進企業裂變昇級,特別是突出抓好一批國內領先、技術先進、附加值高、有代表性、競爭力強的項目,把存量激活,為吸納增量奠定堅實基礎。對“原字號”基礎優勢產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前提下,重點抓好精深加工,實現多層次綜合開發、系列開發和深度開發,特別是要攻克和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延長產業鏈,促進產品價值鏈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對“新字號”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以“哈大齊工業走廊”為核心的國家、省、市、縣高新技術開發區體系建設,形成主業鮮明、特色突出的新興產業發展載體,堅持項目優先擺放,資源優先配置,資金優先支持,全力擴張新興產業,引領帶動產業昇級。對“民字號”非公經濟,要切實提高政府服務質量和水平,鼓勵、支持和引導他們圍繞“十大重點產業”搞投資、上項目、求發展,特別是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做大做強,做到“園中有業、業中有量、量中有牌”,使之成為激活存量、做大增量的有生力量。
二、堅持體制創新,加快構建現代農業新優勢
黑龍江是國家重要的農業大省,但還不是農業強省,主要是由於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產業鏈條短,附加值和綜合效益不高,更重要的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程度較低,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相適應。如何實現糧食持續穩產增產,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農民持續豐產增收,是我們肩負的兩大艱巨任務。任務能否順利完成,改革是惟一的出路。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在實施改革中,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這些重要論述提醒我們,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解決前進道路上的新問題、新矛盾,關鍵在於深化改革開放。
黑龍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具有發展現代農業基礎優勢。我們結合自身實際探索設計提出了《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堅持以深化改革、著力破解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為統領,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提出努力把“兩大平原”建成國家商品糧基地核心區、綠色食品生產樣板區、高效生態農業先行區和城鄉統籌發展先導區。2013年6月,《方案》正式得到國家批復,把“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上昇為國家戰略,這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重大責任和使命,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按照習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要毫不放松糧食生產、穩步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增加農民收入的講話精神,在“兩大平原”著力創新農業生產經營形式,積極推進培育壯大新型農村經營主體、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提昇市場競爭力等方面改革試驗;著力創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結構和布局優化、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促進產業聚集發展等方面改革試驗;著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差別化用地、集約用地、土地流轉、保護耕地和水資源、水價、水利工程建設等方面改革試驗;著力創新農村服務體系,積極推進金融組織和服務方式、農技推廣和農民技能培訓、物流網絡和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改革試驗;著力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推進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管理、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改革試驗。力爭到2020年,在“兩大平原”的牽動下,全省農業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建成穩定健康的國家糧食安全基地。
三、堅持合作創新,加快構建沿邊開放新高地
黑龍江具有沿邊開發開放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俄經貿合作30多年來,不僅有效推進了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出口產業集聚、口岸群體形成和邊境地區的繁榮穩定,也有效提昇了中俄兩國地方合作的層次和水平,豐富了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內涵。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習近平同志指出,“要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性體系”。這一重要論述是我國新時期對外開放思想的新發展、實踐的新要求,為我們加快沿邊開發開放指明了方向。發揮黑龍江對俄經貿合作優勢,適應形勢加快轉型昇級,促進沿邊開發開放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拓展,是鞏固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深化東北亞區域合作,實現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環節,也是我省深度整合資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2013年9月,國家正式批復了《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為我們加快對俄經貿合作向全方位、深層次、多元化健康發展,進一步發揮“橋頭堡”和“樞紐站”作用注入了強大動力。我們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按照“先行先試”的原則要求,集聚合力,增強動力,以創新發展為主線,以轉型昇級為核心,認真抓好規劃落實,推進黑龍江開發開放實現新的跨越。重點強化“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的工作體制機制,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進口資源加工水平,優化貿易結構;加快科技創新,推進外向型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優化產業結構;放大內貿和外貿聯動效應,鞏固擴大市場份額,優化市場結構;支持企業“走出去”,采用合營、參股、控股、並購等多種方式合作,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國際空運、水運、陸運航線建設,優化大通道結構;推動境內外園區提檔昇級,實現聯動發展,優化產業發展載體結構。我們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增強發展意識,不畏困難,不辱使命,加快把我省建成全國沿邊重要經濟增長區域,我國與俄羅斯及東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
四、堅持理念創新,加快構建生態文明新模式
黑龍江是國家的重要生態大省,具有獨特的地理地貌、氣候和資源,是東北以及華北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但是,由於長時期資源過度開采,超出了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同志指出,“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最近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正確處理好推動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學習這些重要論述使我們認識到,人類生存發展得益於自然資源的滋養和生態環境的庇護,對大自然必須懷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謙恭之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建立經濟與社會、環境與資源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國家意志和人民群眾願望的集中體現;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作為事關全局的根本任務,是我們必須擔負的歷史責任。
我們認真落實國家關於《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以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實現區域健康持久發展為核心,加快構建生態文明發展新模式。大力實施“生態龍江”發展戰略,做好這篇大文章,叫響這個大品牌,推動全社會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嚴格的保護、賠償、責任追究和生態修復制度保護好生態環境;加快發展生態經濟,按照綠色、環保、低碳要求,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清潔工業和環保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對事關國家生態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區域,優先開展生態保護建設,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和資源永續利用,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原載於2013年第23期《求是》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