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們在養護中心享受到悉心的照料。圖為護工在照看老人午睡。
東北網12月5日訊 “什麼動物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謎,答案是“人”。生活中,很多老人最後的生存方式同嬰兒一樣,他們的“晚上”,重病纏身,完全沒有自理能力,不能離人。哈市現有這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就有10萬人左右。而全省尚沒有一所公立的老年護理醫院。
養護中心就像整托幼兒園
這裡有17名醫護人員,15名護工。
今年7月1日,哈市道外區新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老年關懷養護中心正式成立,中心由省四院道外分院領辦,入住者中失能老人佔了九成。
醫院的英文為hospital,它還有養老院的意思。醫療與照料是分不開的。對病人來說,尤其是失能老人,需要長期、耐心的護理。
養護中心與幼兒園很像。這裡有17名醫護人員,15名護工,醫護人員每天定時為老人們量體溫、測血壓;而老人們的吃、喝、拉、撒、睡,則全靠護工料理。護工就是24小時陪護的“阿姨”,可以按家屬的要求,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多服務。一名護工最多可照顧七八位老人。
朱姐是一對多的護工之一,伺候這些老人得心應手。在朱姐負責的病房裡,77歲的楊麗雲老人睡得很安詳。老人左手戴著一個特制的手套,朱姐說:“和嬰兒一樣,老人經常無意識的撓臉。”
入住者九成以上是失能老人
據養護中心負責人高桂英說,新一老年養護項目是從大有社區引進的。今年7月,高桂英當時的養護團隊被引入新一社區並正式掛牌。
道外區87歲的王廣學老人,自打得了腦梗後病情不斷加重,最後臥床,幾個兒女愁壞了,其中兩個在上海上班,有勁兒也使不上。去年春節,老人再次“不行了”。留在老人身邊的老四急壞了,聽說高桂英這兒可以收治,就把父親送了進來。
昨天,在父親的病房,老四告訴記者:“當時最反對的人是我媽,後來父親脫離危險了,她也露笑模樣了。”
像王廣學這樣,原來在大有社區的老病號,這回基本都“跟”到了新一社區。現在,養護中心共有90張床位,住進了70多位病人,其中90%以上是失能老人。
月收費最低1000多最高2700
午飯三菜一湯,有葷有素。一旦病情變化,立刻啟動“醫療模式”。
未來,不可能僅依賴傳統的由家庭子女照料老人的方式,如果僱用護工護理老人,一部分家庭在經濟上又難以承受。誰來照顧臥病在床的父母親?具有公益性質的專業社區醫療,還是讓人期盼的。
記者在新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解到,生活護理費上,依據老人的病情、自理能力的不同,每月花費最少的為1000多元,主要是能自理的患病老人;最貴的2700元,針對的是完全不能自理、且要靠胃管進食的老人。
老人們的伙食咋樣?記者采訪時看到,當天的午餐是紅燜肉、炒鮮蘑、酸菜粉和冬瓜湯,標准的“三菜一湯”,主食是米飯和饅頭。老人們告訴記者,他們的晚餐通常是兩菜一湯,每頓都有葷有素。
高桂英說,目前的收費,除去伙食費、床位費、水電費,還有護工工資,其實是微利,只能從管理上要效益。用高桂英的話講,照顧老人是個“朝陽產業”,所以她堅持著。
如果老人病情變化,則馬上轉成“醫療模式”,辦入醫保住院,這時的床費、醫藥費等就可以按相應標准報銷了。
劉玉秋老人80歲了,心髒病挺重的,自從今年9月住進養護院,再不想回家了。咋回事?白天一個人在家,怕犯病沒人知道。老人說,兒子經常出差,兒媳上班,自己在家犯過幾次病,雖然有驚無險,但害怕極了。家裡住七樓,再犯病,鄰居不在家咋辦?
就在記者前去采訪的前一天,劉玉秋老人在養護院的衛生間裡突然犯病了,衛生員范大姐聞聲衝了進去,醫生護士馬上進行急救,老人很快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