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奮進的力量》系列報道之三 守住青山綠水 實現富裕文明
2013-12-05 10:11:12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描繪了新一輪改革振奮人心的宏偉藍圖。《決定》是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的綱領性文件。11月25日起,東北網推出《奮進的力量》系列報道。

  東北網12月5日訊 (記者 張銳)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確立了綠色發展的思想,給黑龍江林區群眾帶來極大的鼓舞。

林區轉型,大力發展旅游業。東北網記者 張銳 攝

小興安嶺林區夢幻般的大森林。

  嚴寒冬季,黑龍江林區掀起了乾事創業的熱情。調結構,促轉型,穩增長,發展時不我待。給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復空間,給子孫留下更多的藍天、碧水以及潔淨的生活環境,成為林區乾部群眾的共同心聲。

雪鄉美景。東北網記者 張銳 攝

養殖黑蜂,發展林下經濟。東北網記者 張銳 攝

  作為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黑龍江森工曾一度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境地。林子越砍越少,林相越來越差,林區越來越窮,無奈下職工望林興嘆,林業的出路在何方?

  隨著國家對生態保護的愈加重視,國家“天保工程”實施,大量減產木材砍伐,開啟了森林資源恢復的大門。“生態”一詞日漸走進林區人的生活——昔日的伐木人變成了現在的護林人,昔日的林場職工紛紛成了旅游景區家庭旅館的小老板、種植木耳的生產能手……


 

  轉型過程中,林區人意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大的資源。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廣袤的森林資源、獨有的原生態風光,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淘金客來深山老林暢享清涼,創業發展。

熱火朝天忙植樹。資料圖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黑龍江森工林區,下屬各個林業局紛紛進行了“創新”——走多種經營之路,做起了林下經濟,朝山特產品要錢,發展起生態旅游,白雪變白金……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黑龍江省森工林區的一片片青山綠水得到了修復,一道道綠色屏障逐漸地形成,一條條清澈的溪流逐漸顯現。

  數字更能說明問題。近五年間,我省森工林區實現了“四增長”,森林面積由836.5萬公頃增加到853.2萬公頃;森林總蓄積由7.11億立方米增加到8.17億立方米;公頃蓄積由80.8立方米提高到93立方米,提高15.1%;森林覆蓋率達到84.6%,提高1.6個百分點。

  省森工總局黨委書記高金芳表示,森林在改善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方面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四個增長”保障了我省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以及綠色食品大省的地位。而“天保工程”的實施,不僅保護了龍江的青山綠水,同時也及大地拉動了林區經濟的增長。

  2010年12月,《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出臺,為黑龍江加強林區生態保護,轉變林區發展方式,從以生產木材為主向以保護生態為主轉變,著力改善民生,走出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林區可持續發展之路指明了目標、任務和發展方向。利好消息傳來,龍江吹響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

  “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是我省第一個上昇為國家級戰略的,我省要抓住這一機遇,加強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加大生態環保力度。作為林業大省,我們要研究‘地球之肺’的生態補償問題,培育發展生態林業和碳匯林業,助推林業轉型昇級,提昇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放大生態大省的效應,拉動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省科顧委主任、經濟學家陳永昌對《規劃》的出臺做了如上解讀。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對我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大美龍江”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省生態經濟與生態文明研究基地主任劉經緯教授認為,“守住青山綠水,實現富裕文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營造黑龍江優良的自然環境,不僅能為子孫後代多留下一片綠色,更能改變人類的思想、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實現人類文明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劉經緯教授說,《決定》提出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這對於對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貢獻的黑龍江來說,意味著從國家層面對我省不斷加大資金支持。不管是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還是劃定生態紅線,都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相信在國家建立起完善生態制度的有力保障下,實現“還國家一個綠水青山,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蔭”的目標並不遙遠。

  “目前,我省森工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十八屆三中全會給林區改革發展帶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必將極大地增強森工改革發展的動力和後勁。”高金芳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森工林區將深入思考《決定》中提出的“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等關鍵詞,結合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和“兩大工程”的實施,認真思考和研究在生態建設方面的改革舉措。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