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0日訊 在香坊區旭東街早市和六順街早市,農民鄭洪峰擺攤賣大米,顧客總是絡繹不絕。與銷售普通大米攤位不同的,他將稻谷運進城,在早市支起脫粒機加工再出售。這樣一種特殊的銷售模式,讓他一天多賣出大米千餘斤。

鄭洪峰在用脫粒機加工稻米。網友秋楓供片
香坊區六順街上,尋著機器的轟鳴聲,就能找到鄭洪峰的攤位。攤位旁圍滿人,為買米排起長隊。現場,按下電鈕後,鄭洪峰將稻子裝進脫粒機,伴隨轟鳴聲,一粒粒脫了殼的大米從機器中“邁”出來。
脫殼的大米沒有平時看到的米顏色鮮亮,尾部還帶著淡淡的小黃點。買米的市民說,這米每公斤6元,現場脫殼,吃著放心,幾位家在附近的老人吃好了這米,一張口就要50斤,鄭洪峰呼哧帶喘地給送到樓上。
鄭洪峰一直做大米生意,每年11月初,從五常市拉林鎮進幾萬斤的“稻花香”,在當地加工裝袋運進城銷售。但近幾年,市場競爭激烈起來,最多時,他一天纔賣出七八百斤。他在網上看到,沈陽、吉林等地有不少人現場加工新米,都嘗到了甜頭,而本地市場少見,於是,他花26000千餘元,托朋友買了兩臺稻米脫粒機,收購了新稻谷,一同運到市場,邊加工邊銷售。
這第一次嘗試,讓鄭洪峰嘗到了大米的甜頭。兩個月來,每天的銷量達到1800餘斤。他說,現加工的米不好看,加工過程沒有任何添加劑,也未經打磨拋光,保留了大部分胚芽,所以營養高,這也是他的米受歡迎的原因,從11月初至今,已經賣出十幾萬斤了。
方正劍葉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全國農業科技標兵丁佩劍介紹,利用小型機械現場脫殼,這種米介於糙米與胚芽米之間,在農村俗稱“小碾子米”,因保留了米衣和部分胚芽,營養價值比精米高很多。“吃精白米等於白吃米”,丁佩劍說,稻米在加工過程中,采取碾米、拋光等工藝,大部分營養已丟失了,而現場加工的稻米營養價值相對高,在我市十多年前曾出現過,但也因市民長久認為“精米好”的誤區,失去了市場,但食用“小碾子米”是趨勢,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