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大慶媽媽』帶動500同事資助『藏族兒女』(圖)
2013-12-12 10:09:30 來源:大慶網  作者:朱麗傑 湯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2日訊 朱華是采油四廠五礦三元四隊的一名注聚工。多年來,她默默資助藏族兒童,在她的影響下,廠裡500多名愛心人士成立了愛心志願者協會,一起資助藏娃。

  朱華(後排右一)和接受資助的藏族孩子合影。

  日前,朱華在黑龍江省文明委舉辦的第二屆美德陽光工程建設評選活動中榮獲“美德陽光家長”稱號,且是唯一一名獲此殊榮的油田員工。

  一雙雙渴望知識的大眼睛堅定了她捐資助學的信念

  朱華的父親是一名人民教師,她打小就聽父親說,“做人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報社會,這樣活得纔有意義。”

  工作以後,朱華熱心公益,每當她在電視裡看到一雙雙渴望知識的大眼睛時,心裡就不是滋味,於是她主動加入了春蕾助學行動。

  2006年的一天,朱華瀏覽公益網站,看到許多藏族地區的孩子因為貧困輟學。網站上傳的照片中,那些孩子是那麼的天真、活潑,朱華看著資料,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作為一位母親,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失學,我要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幫助他們。”不久之後,朱華就成了多紮、纔拉措吉、吾金卓瑪和貢保紮西4名藏族兒童的“大慶媽媽”。

  朱華的生活並不寬裕,一起資助4個孩子有些困難。但是,她節衣縮食,還帶動全家一起資助藏娃上學。那年,朱華對兒子說:“多紮都12歲了,比你還大呢,到現在都沒上學,你可以用壓歲錢或零用錢幫助他上學。”聽了媽媽的話,兒子主動把課間餐費攢下來資助多紮。幾年來,朱華一家捐款2萬餘元。

  遠方的藏娃是朱華心中的牽掛,她經常與他們通書信、發短信或網上視頻,了解這些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

  “因為您的資助,我纔能夠重返學校,是您給了我希望。我會努力的,阿姨,請您放心。”這句話是纔拉措吉在信中寫給朱華的。

  如今,朱華資助吾金卓瑪從小學二年級讀到高中一年級,並將繼續資助她讀書。

孩子們期盼的眼神堅定了朱華將公益進行到底的信心。

  帶動500位同事一起行動與藏族兒童架起愛的橋梁

  朱華默默資助藏娃的事兒,在同事中間慢慢傳開了。當大家得知一些藏族兒童生活困苦、求學艱難的情況後,每個人心裡都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紛紛展開資助行動。

  2012年3月,采油四廠五礦成立了朱華愛心傳遞協會,緊接著,采油四廠500多名愛心人士成立了愛心志願者協會,共同資助藏族失學兒童。朱華作為“靈魂人物”,在油田員工與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著曉鄉中心寄校全校266名孩子之間搭建了愛的橋梁,建立了長期的捐助關系。

  協會開展了“給高原的孩子們送去溫暖,為他們的心中撒下陽光”募捐活動,募集了保暖衣物300餘件、學習用品188件,以及圖書和文體用品。

  朱華一直和囊謙縣著曉鄉中心寄校的副校長保持聯系,一有時間,她就和這位副校長通電話,詢問這些藏娃的學習、生活情況,“孩子們的學習用品夠用嗎?冬天到了,孩子們的衣服夠穿嗎?”

  得知孩子們的學習用品和衣服都夠用後,朱華冒出一個想法:“很多孩子徒步上學,一走就是兩三個小時,不如給孩子們寄些雪地鞋過去。”

  當從副校長口中知道藏娃們非常需要一雙棉雨靴時,朱華帶動協會發起了“愛心棉雨靴行動”,短短數天籌集善款1.3萬餘元,購買了266雙棉雨靴寄給孩子們。

  不到兩年時間,朱華就帶動愛心志願者協會組織大型募捐活動7次,累計捐助學費、藥品、學習用品、保暖衣物等近4萬元,該協會也成為廠內外知名的公益團體。

  親赴玉樹看望資助的孩子還要幫更多藏娃走進學堂

  孩子們的學生和生活怎麼樣?朱華很惦記遠方的藏娃們。

  今年11月,帶著協會的重托,朱華長途跋涉978公裡山路、翻越7座雪山,奔赴玉樹州囊謙縣著曉鄉中心寄校,親自為孩子們送去協會購買的學習和生活用品。這也是她第一次去看望藏族孩子們。

  “你好,阿姨!謝謝,你阿姨!”10歲的藏族女孩纔央曲忠很害羞,但看到一直資助自己的“大慶媽媽”來了,她走到朱華跟前,紅著小臉表達了心中的感激。

  孩子們生活艱苦,但是他們活潑、乖巧、懂禮貌,而且能繼續上學,朱華感覺很開心、很欣慰。

  盡管出發前朱華和愛人做了充分准備,但強烈的高原反應讓她吃盡了苦頭。那幾天,天空下著大雪,山路難行,但朱華並沒有結束行程,她又去了一個地方。

  之前一直與朱華聯系的著曉鄉中心寄校副校長被調到囊謙縣陽光福利學校工作,那所學校已成立一年多,學生都是孤兒。朱華知道以後,迫不急待地去了解情況。這也是她去玉樹的一個意外收獲。

  在陽光福利學校,朱華初步選定了46名需要幫助的藏族孩子。回來以後,她要和協會的會員們好好地商量商量,看看如何幫助這些孩子更好地上學。

  往返15天的玉樹之行,朱華身體疲憊,但心靈充實,也更堅定了將公益進行到底的這個信念。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