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林大八旬老教授監測珍稀鳥類 18年辦37萬『身份證』
2013-12-16 09:29:03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李皙寅 李天嬌 王鐵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小鳥上環志後被放飛。

  東北網12月16日訊 海拔375米,植被蔥郁的帽兒山,是鳥兒重要的繁殖地和取食地。哈爾濱地區唯一一個鳥類環志站“東北林大帽兒山環志站”,1995年建在這裡,截至今年11月已累計環志鳥類達37萬只,佔全國環志總量1/8,在國內40餘家環志站中排名第二。18年來,林大專家駐守大山深處,監測發現了170多種鳥,幾度刷新珍稀鳥類紀錄,證明我省生態改善,鳥類資源豐富。一個小站,3個人,18年給37萬只候鳥和旅鳥辦“身份證”、監控禽流感疫情,他們是怎樣做到的?記者近日前往冰城鳥兒的“戶籍所”,一探究竟。

  環志就是鳥的“身份證”

  下哈牡高速,經環志站長、林大教授許青指引,又走了40公裡山路,眼前的環志站是座小二樓,“小鳥戶籍員”、林場職工“吳工”站在門外等待著記者到來。

  “走,先去網場看看”,吳工領著記者走進密林裡,記者看到,粘鳥網用柔軟的尼龍線織成。吳工說,這片網場有15萬平方米,他們3人每天早5點到晚8點,沿著線路遛網至少8趟,將觸網的鳥取下來。說話間,不遠處出現一個穿迷彩服、身材消瘦的老人,“他就是常家傳教授,今年80歲了,一建站就在這兒”。

  在環志室裡,常教授將小鳥放在秤上稱體重、量身長,填寫種類和放飛時間,“體檢”結束後,再從盒子裡取出粗細合適的金屬環,套在小鳥的腳脖上,最後打開小氣窗將它放飛。“每個環上都有獨一無二的編號,和中國鳥類環志中心的郵址,這就是鳥的‘身份證’,身份信息會上傳到中國鳥類環志中心數據庫,小鳥在哪落戶,遷向何處,當它被回收時,一查‘戶口’一清二楚”。

  搭“婚房”吸引鳥兒“領證”

  記者問道: “常年呆在山裡是不是很無聊?”他們一笑“和這麼多小鳥為伴,沒事兒對著嘮嗑,怎麼會寂寞”,常教授告訴記者,鳥十分有靈性,幾天前做環志時,一只灰頭?就站在窗外看著他,久久沒有離去,“一伸手它就乖乖地讓你抓到手裡,我一看還有這的環志標志,一查記錄,前一天剛剛辦的標志,也許它是要南遷臨走前,回來道別吧。”

  據介紹,“戶籍員”還有一份“美差”——當小鳥的“紅娘”。在鳥類繁殖季節,他們選擇叫聲最動聽的雄鳥做“媒鳥”,在湖邊樹上搭建雙層鳥籠,每天喂養婚房裡的雄鳥,通過它們發出求偶叫聲,招引更多的異性鳥來掛網“領證”,並通過這種人工招引,成功招來一對鴛鴦來此定居。

  環志鳥多次被境外回收

  站長許青告訴記者,環志是件辛苦、磨人的活兒,想出成績需要很長時間。自1995年建站以來,它們監測到很多珍稀鳥類,在2004年春季,曾環志到僅在我國新疆西部有分布記錄的鷗亞鴝,這種鳥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這次發現刷新了我省鳥類環志活動的紀錄。該站環志的鳥類也多次在俄羅斯、韓國和日本被回收。

  許青說,雖然我國也在鼓勵業餘鳥類愛好者參與環志工作,但很少有年輕人願意來如此艱苦的環境裡工作。

  3個人,18年,遠離熱鬧的城市,默默地為鳥兒堅守,這份執著源於人類對大自然和鳥兒的熱愛。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