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2月16日訊 全市目前累積發放農村婦女小額貼息貸款14.57億元;與校企聯合開展了“百名女企業家牽手千名婦女創業就業行動”,建立兩處全國女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與13家企業建立“送崗位愛心企業”關系,4000多名婦女及女大學生實現了創業再就業;由政府買單的“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對農民工進行家政培訓,多年來共培訓30000餘人……
這些數字的背後,跳動著鶴城大地上廣大婦女就業創業的激情。針對當今就業壓力十分艱巨的嚴峻形勢,市婦聯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從思想上重視婦女就業創業,從政策上鼓勵婦女就業創業,從服務上支持婦女就業創業,大力推進創業促就業行動全面展開,一曲曲創業帶動就業的精彩樂章在鶴城這片熱土上奏響。
“婦女們需求什麼?”、“如何讓她們真正感受到‘娘家’的溫暖?”……市婦聯就針對此類問題多方求解。經過廣泛的實地調查,最終答案就是:“健康、文化娛樂、相夫教子、創業致富等方面知識需求。”
為滿足廣大婦女的各種需求,全市各級婦聯組織展開了異彩紛呈的教育培訓活動。利用農閑和科普之冬等有利時機開展農業科技和文化教育培訓;對外出務工婦女和下崗失業婦女,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利用黨員乾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集中組織收看婦女教育課程。同時,深化“家庭教育巡講龍江——綠陰行動”,經常性地開展家教輔導講座,提供家教諮詢服務,提高婦女家教本領。
甘南興十四村作為我市典型的婦女“好娘家”,鑽研出一套“三靠”致富秘訣,一靠黨的富民政策、二靠科學發展、三靠全體婦女拼命乾。生活在興十四村的1800名婦女在“娘家”率領下,各展所長,全村90%的婦女進入村辦企業上班,如今已有100多名婦女成為企業的技術骨乾和管理人員。不僅如此,村裡還利用100棟日光節能溫室和300棟陽光大棚,建起了巾幗科技果蔬示范基地,動員80多名婦女發展棚式經濟,走上了綠色興家之路。
幾萬元錢在有些人看到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可真正用到農村婦女創業上它起的作用可不小,像一顆火種,更是一種支持,激勵著婦女姐妹們克服一切困難去創業,創造無限美好的幸福生活。
家住依安縣富饒鄉黎明村婦女陸書芳,一家四口,日子過得很清貧,前幾年靠養殖黃牛為生,但是收益並不高。一次偶爾的機會,她發現別人家養殖奶牛挺掙錢,自己也想試試,可苦於沒有資金,便找到婦聯求助,婦聯為她提供了2萬元財政貼息貸款,她一次性購進3頭奶牛,在她和家人的精心飼養下3頭奶牛當年全部出奶,而且有一頭奶牛還下了一個小牛犢,一年下來,總收入達到了25000元。看到陸書芳養殖奶牛成了萬元戶,村民們紛紛前來學習經驗,也相繼加入了養殖奶牛的隊伍,一時間,黎明村成為全鄉最大的養殖業專業村。
誰說女人一輩子只能圍著鍋臺和孩子轉?在市婦聯婦女創業就業小額擔保貼息貸款項目支持下,一個個婦女創業能手不斷湧現。甘南縣農民焦洪麗自2002年養第一頭奶牛起便得到了縣婦聯發放的小額貸款,2008年她和丈夫創辦了養牛合作社,逐漸擴大規模,帶領周邊婦女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龍沙區大民村村民李麗晶是一個敢想、敢乾、致富路上敢為先的巾幗致富帶頭人,自2001年至今,一直細心經營著養雞廠,每遇資金困難,龍沙區婦聯都會協調龍南信用社幫助她解決難題,渡過資金難關,李麗晶的養雞廠如今年產量達30000只蛋雞,年產雞蛋達100萬斤,年創效益30萬元,使她成為龍沙區有名的養雞大戶。
既幫之以“魚”,更授之以“漁”。市婦聯大力實施技能培訓援助就業,積極圍繞“乾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差什麼、練什麼”,組織困難失業婦女參加家政服務、手工編織、美容美發等職業技能培訓,內容豐富的就業培訓和崗位開發,為困難婦女群體開啟了一扇扇就業之門,幫助他們走出了困境。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這句口頭禪曾幾何時頗有“市場”。可如今,在鶴城,抱這種態度生活的婦女早已難覓蹤影。市婦聯積極搭建就業、創業舞臺,改變了廣大婦女尤其是農村婦女只能圍著鍋臺轉的形象,激發了她們走出家門乾事業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