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奮進的力量》系列報道之五:黑土地上描繪農業現代化發展宏圖
2013-12-18 15:38:52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描繪了新一輪改革振奮人心的宏偉藍圖。《決定》是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的綱領性文件。11月25日起,東北網推出《奮進的力量》系列報道。

  東北網12月18日訊 (記者 侯巍) 黑龍江是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耕地超過兩億畝。近五年來,糧食產量以平均每年100億斤的速度增長,2013年糧食總產躍上1200億斤臺階。

九三管局玉米喜獲豐收。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在黑龍江兩大平原啟動試行,為我省的農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省委農辦主任、省農委主任王忠林說。如今,借三中全會改革之風,黑土地吹響了向農業現代化奮進的號角。

黑龍江農墾尖山農場糧食處理中心。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夯實基礎 助推農業大發展

  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為我省現代農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農墾建三江管局鴨綠河農場,因境內有鴨綠河、濃江河、黑龍江“二河一江”豐富的水資源而得名,也是我省重要的原糧生產基地和稻米加工基地。

  在鴨綠河泵站,農場宣傳部人員向記者介紹,以前受地勢影響,常年積水不斷,為了改善低窪易澇區,農場積極向國家爭取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全面實施高標准糧田改造工程,打造現代化農業生態示范區。今年,這條匯聚了鴨綠河與濃江水的人工河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夏季防洪、排澇的過程有效保護了附近5萬畝良田。

  作為國家“先行先試”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驗區,鴨綠河農場通過高標准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建設,已建成高標准農田1.2萬畝、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1.5萬畝。按照每畝水田增產100公斤水稻計算,項目區每年可增產糧食1200噸,新增產值336萬元。

  從種到收,科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場擴建10棟現代化催芽大棚,新增18套新式催芽設備,不僅具有隔溫作用,還有自動攪芽功能,可實現100%催芽。農場糧食收儲中心日可處理糧食500噸,用來烘乾和防潮涼處理,同時可儲糧7萬噸。糧食儲存問題得到解決,農戶再也不用擔心糧食放家裡受潮了。

  農業示范區建設在鴨綠河農場得到完美體現。未來,鴨綠河農場將依托堅實的農業基礎,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基礎上,打造成魚、鴨養殖基地及建設現代化農業景觀帶。

  鴨綠河農場僅是黑龍江墾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驗區的一個試點。近年來,黑龍江墾區不斷完善以種植業為主的基礎產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並重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力爭把墾區建設成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和“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區。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工收入為目標,形成以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成國家安全食品生產基地。


跟車秋整地的杜勝文。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大農機助推農業大跨越

  近兩年,現代農機合作社在我省現代化大農業的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使萬畝良田在龍江大地上呈現,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大大提高、先進的農業科技落地生根。

  在建三江管局濃江農場,晾曬場上一垛垛金黃的水稻堆起來仿佛座座小山,預示著豐收年。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上,來回穿梭的整地農機,將大片的黑土翻成了土塊。

  “今年秋收早,農時提前,大部分田秋整地完成了,只有少量的還在旋地,旋過的土地更松軟更利於保?,為明年春播做好准備”。該農場副場長劉寶介紹說。

  記者注意到,農田被分割成一塊塊的格子,星羅棋布,更像一塊棋盤。這些被稱為格子田的池子主要用來種植水稻,一個格子20畝。秋整地及擴大格田面積都是這個農場采取的高產措施,同時也利於耕種和管理。

  濃江農場第一管理區高標准示范田裡,杜勝文正跟著機車指揮翻地。一腳踩下去,黑土十分松軟。杜勝文說,自己和老伴已經種了11年水稻,今年種了640畝。正常情況下畝產800斤糧食就可以保本,現在畝產能達到1200斤。扣除成本,收成還是不錯的。

飛機航化作業。

  因為統種統收,尤其大型農機具的使用,再加科學的管理及每塊地都有專門的技術人員,杜勝文並不算忙。在濃江農場,像老杜這樣的種植大戶還有很多,因有大農機幫忙,一家種上幾百畝地算是平常事。

  “農機標准站排頭兵,科技創新爭一流”。在管理區農具場,插秧機、播種機、收割機、整地機一應俱全。管理區副主任李德潤告訴記者,在這裡,全世界最先進的農業機械都能看到。這裡的農機農戶可以租用,也可以自己購買,實行統一停放,統一管理。

  記者從省農委農機局了解到,從2008年投資興建農機合作社開始,目前全省共投入資金103.4億元,共組建現代農機合作社817個,分布在全省13市地86個縣市區。其中旱田現代農機合作社799個,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18個。

  目前,我省以全國現代農業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圍繞四大糧食作物主產區,以兩大平原51個縣為重點,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全面推動現代農機合作社建設進程。到2020年,基本實現現代農機合作社覆蓋全省主要糧食作物產區。


農業監控中心。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合作社帶領農民奔富路

  三中全會提出,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

  “三中全會傳遞出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對農民增收的關注。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實施,能夠讓我們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雙城市良農谷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彩華說。

  “今年春澇嚴重,秋糧含水大出售難。要不是有合作社,這麼嚴峻的災情,農戶連種子錢都收不回來。”近日,大西江農場光輝合作社第四養殖區,區主任任忠安說,合作社抵御災害能力強,風險共擔,今年玉米收成不錯,品質也好。

  這個僅由8人管理的合作社,吸引了837戶職工全部入了社,種植2360?土地,從春播到秋收,實現了統種統收,統一銷售的模式。

  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不斷提昇,像大西江農場一樣,專業合作社在我省的農業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社不僅增加了抗風險的能力,還帶動了農戶增收,成為我省實現農業增收,農村增富的主要手段。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快培育各類農村新型合作組織,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目前,全省僅農機合作社就達817個,自主經營土地面積達990萬畝,合作社通過土地規模經營,大農機作業,使玉米大壟通透栽培、水稻缽育擺栽、深松整地、重大病蟲害統防等先進農業科技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加快了我省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以農業產業化帶動城市化,通過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有了產業也就有了就業,農民就有事做,就能有力地推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李翠霞說。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