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2月19日訊 冬季,私家車主最犯愁的就是如何給自己的愛車找一個溫暖的巢,有人租庫,有人買車衣,甚至還有人不惜違反法規私立移動車庫,但大部分私家車主的車依然裸露在嚴寒的室外。
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擁有私家車的人越來越多,但與之配套的車庫和車位保有量卻增幅不大,尤其在北方嚴寒的冬季,這種矛盾日益突出。劉先生是“不差錢”的人,為了讓自己心愛的越野車冬天能有一個溫暖的家,他以半年八千元價格在自家小區租下一個車庫。他說:“在我買這套房子的時候,該小區車庫已經全賣光,沒辦法,車只能停露天在小區內。夏天還好說,冬天不好過,早晨上班送孩子上學一上車,車裡像冰窖一樣的冷,孩子都不願意坐,每天我得提前十五分鍾下來暖車。在我們小區,車庫半年八千元不算貴,大一點的庫得一萬多。”為了孩子上學在某重點高中附近租房的李先生也因冬季如何存車而煩惱:“孩子考上重點高中,我和媳婦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車的存放成了大問題。想租暖庫沒有,就是露天的停車位也得早回來佔,為這事都吵好幾回架了。我們家原來住的房子倒是有車庫,可是我不能每天跑半個市區存車,第二天上班前再回去取車吧?”家裡人都佩服尚先生的超前意識,憑借著這超前意識,每年出租車庫也是一筆不少的收入:“當初買房子的時候,我買了一大一小兩個車庫,我就估摸著有車的人越來越多,車庫將來肯定比房子更搶手。大一點的車庫隔了一下,可以放兩個車,車庫的租金養我的車還有剩哪。”
張先生有一臺“捷達前衛”經濟不太寬裕的他捨不得租車庫,車衣便是他唯一的選擇,他說:“車衣這個東西估計能有點作用,但每天早上一上車依然像進冰窖,那叫一個冷!還有就是用上車衣,後備箱就啥也不能放了,原本挺實用放些雜物和小玩意的後備箱,現在被車衣塞得滿滿的,車也少了一個功能,不方便。還是有個庫好啊!”宋先生則另有苦衷:“前年我丟了倆車衣,去年被劃壞一個,今年冬季剛開始,還不知道啥樣呢。去年,因為怕丟,我用墨筆在車衣上寫下車號,還讓一個會畫畫的哥們在上面畫了些圖案,結果是雖沒被偷走,但給劃開兩個一米多長的大口子。”與張先生和宋先生相比,孫先生的做法就顯得有些“無賴”,他夏天在自家小區釘了一個車位鎖,冬天則立了一個移動車庫。他說:“我知道這麼乾不講究,不合法鄰居也不滿意,可我也是沒辦法,您說這老小區沒車庫,想買想租都不成,車往哪放?啥時候讓我拆我就拆,不讓拆,我就過一天算一天。”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新建住宅小區一般都建有地下車庫,但一是數量不夠,二是價格偏高因而不太受居民“待見”。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居住的小區倒是有地下停車位,但住戶不能購買產權而是僅能購買使用權,即便是購買這個有年限的使用權,費用也高達二十多萬元,買得起車買不起庫,所以他的車只能這樣“散養”著。一些老舊小區因為建設早,沒有規劃停車場和車庫,擁有私家車的居民只能將車停放在小區內不寬的通道上,由於私家車日益增多,即便是這不寬的通道也日趨“金貴”,由停車產生的矛盾也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