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2013上海·哈爾濱綠色農產品展銷會展銷兩旺 龍江綠色認知度高
2013-12-23 10:52:30 來源:生活報  作者:劉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12月23日訊 2013上海·哈爾濱綠色農產品展銷會20日開幕後,冰城綠色農產品以其獨一無二的品質受到了上海市民的青睞,展會場面火爆。那麼,我省的綠色食品在上海的認知度到底怎麼樣,是否和展會上一樣受追捧呢?20日至22日,記者探訪上海的市井生活,從超市、菜市場、批發市場、展會等幾個不同銷售渠道觀察我省綠色農產品的銷售情況。

  上海市民選購五常大米

  1

  走市場:

  打“龍江”牌大米好賣粗糧精深加工成新寵

  在上海各大超市,每家超市的糧食專區都少不了龍江大米的身影。在浦東新區一家喜樂多超市內,店內29種大米的標簽上只有一種標明產地為江蘇,其餘產地均標注為黑龍江。記者翻看了商品的標簽,發現有2種大米在外包裝袋內標明產地為江蘇的蘇北米,另有4種大米原料來源標注為吉林和遼寧。當記者詢問銷售人員,為何產地都標注為黑龍江時,銷售人員毫不猶豫地表示:“黑龍江的米好賣啊。”記者了解到,超市裡許多龍江大米多出自五常、通河、延壽、方正等地。

  在徐匯區欽州路的月河菜市場,不少上海市民都是開車或騎車來買地道的五常大米的。“第一次就買了一小包,回去一嘗蠻好的呀,以後就總在這買米,已經有五六年了。”剛剛和鄰居每人買了兩箱五常大米的李阿姨說。

  近年來,玉米糊等粗糧精深加工產品也贏得了不少上海消費者的青睞。在喜樂多超市,四款新上市的玉米糊銷量逐月遞增。生產玉米糊的哈爾濱興利米業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光興樂得合不攏嘴:“三個月時間,我們的產品不僅通過商超順利打入了上海市場,還獲得了消費者的喜愛,回頭客不少。”

  2

  看銷售:

  利用“物聯網”新技術渠道共享組團經營

  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是上海市政府打造的國際性農產品交易平臺,現有的52個展館中,哈爾濱館的業績排名第二。上海人為啥認哈爾濱的產品?因為產品的整個生產加工工程全都可以追溯,究竟是咋種出來的,消費者可以自己看。

  “你這大米真是綠色的?”面對消費者的疑問,哈爾濱呼蘭大用合作社社長林永明打開電腦,給消費者現場“驗明正身”。只見電腦顯示出了大棚內的實時圖像。“哎呀,這下子我們買東西就放心多了呀。”上海市民李曼看到老林的演示後,趕緊訂購了一箱大米。在該中心的哈爾濱館,老林的“現場展示”格外引人矚目。通過“物聯網”技術,上海市民可以看到哈爾濱作物的種植情況。“農產品到底是咋種出來的,我們說一百遍,不如消費者自己看一遍。”老林說,“糧食從種植到精深加工再到包裝全都實現了可追溯。現在我們40多個大棚都安裝了這套產品溯源監控系統,一年之內,其餘的大棚也將安裝完畢。”

  哈市綠色農產品在上海俏銷,這背後可有咱哈爾濱綠色農產品企業家的巨大付出。早在2008年就進入上海市場的黑龍江佰益食品華東營銷區開發總監王琳深有感觸,“超市說讓今天打折,你就沒有半分轉換的餘地。”為了打破超市的束縛,該公司將工作重心向餐飲、特產專賣店轉移,“目前,我們已成功打進上海37家四星級以上的賓館、500餘家中高檔酒店。此外我們也已順利入駐了東北菜館和特產店。為了讓哈市的優質農產品更加順利的進入上海市場,我們願意將我們的銷售渠道與大家共享。現在北大荒酒就借助我們的平臺成功打進了上海市場。”王琳說道。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