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4日訊 11月份,哈市CPI上漲3.7%。每到月初,統計部門就會公布一系列經濟數據,這些看似枯燥冰冷的數據背後,卻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的CPI,也就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無疑是跟老百姓關系最大的一個。CPI數據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為何與公眾的感受不一致?近日,記者走進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為您解密CPI數據出爐全過程。
調查員將采集的價格輸入到采價器中。(資料片)
調查員化身“大媽”
市場問價
“雞蛋多少錢一斤?茄子、黃瓜、豆角多少錢一斤?”20日7時許,在哈爾濱道裡區哈達友誼農貿市場,調查員袁君若准時出現在這裡,一一詢問各種農副產品價格。袁君若是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的一名老調查員,目前主要負責道裡區的友誼農貿市場、哈一百超市和沃爾瑪三個調查點的采價工作。雖然是兼職,但她工作起來絲毫不馬虎,每種產品至少問價三家以上,認真核對幾遍後纔記錄下來。
“我們采價日是固定的,一個月采價6次,無論刮風下雨,雷打不動,保證准時准點上報數據。”每月逢五逢十的日子,即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袁君若就會奔波於三個調查點之間,采集275種農副產品的價格。早上7時,她先趕到友誼農貿市場采集青菜、蛋、肉等生鮮食品的價格,8時左右趕往另兩個超市采集奶粉、咖啡等其他副食品的價格,保證10時之前將275種食品的價格全部采集完,並通過電子采價器上傳。為了獲取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調查員有時還要偽裝成買菜大媽,甚至還會討價還價一番。看到有人一邊問價一邊記錄,一些商家十分警惕,常把他們誤當成竊取商業機密的“間諜”。
“說不定哪天在商場裡,就能遇到調查員,只不過你分辨不出。”調查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調查員對物價漲跌十分敏感,在長期采價過程中,他們對該類商品非常熟悉,能准確把握這些商品的價格走向和規律。
調查員采價
一萬筆價格數據
算出每月CPI
調查員在采價時要較真兒,調查隊在采價點的選擇上也有講究。根據抽樣原則,哈爾濱采價點既包括大中型商業企業,也包括食雜店、小超市、專賣店、農貿市場和服務消費場所等。“既要數量充足,也要分布合理,最大程度上保證所采價格具有普遍代表性。”調查隊負責人說,以牛肉為例,我們采價既會選擇大型超市,也會選擇農貿市場。目前,哈市共有采價點288家,包括哈達這樣的農貿市場,還包括家樂福、大潤發、蘇寧電器、松雷商廈這樣的大商場。調查隊14名調查員,每月定時定點進入市場實地采價,保證拿到最全面的原始價格資料。
“根據價格變動的頻率,每類產品的采價周期也不一樣。”調查隊負責人介紹說,鮮菜、鮮果、水產品等鮮活商品每5天調查一次價格;煙酒、服裝等一般性規格品,每半個月調查一次價格,對水電、汽柴油等變動不頻繁的規格品,每月調查1次。采價員采集的價格數據自查無誤後,輸入到電子采價器內,上傳到服務器後臺,由專業人員進行審核匯總統計,確保數據真實可靠。由於CPI數據包括居民生活消費的所有商品類別,涵蓋吃、穿、住、用、行、娛樂、教育、文化等多個方面。消費價格調查包括8個大類、238個基本類,每個基本類裡包括多個消費品,每個消費品又要在多個調查點采集價格,因此哈爾濱每月出爐的CPI數據是匯總了一萬多筆價格數據計算出來的,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為何CPI數據
與公眾感受有差異?
當每月定期公布CPI數據時,總有市民產生疑問,為什麼公布的CPI數據與自己感受不太一致?特別是群眾感覺物價漲了不少,但CPI漲幅卻並不明顯。針對這些市民關注的熱點話題,記者采訪了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相關負責人,“在習慣上,大家總是更關心哪些物品漲價了,而對那些降價的物品就不那麼注意,導致感覺出現偏差。”CPI是一個平均的綜合指標,要體現八大類商品和服務的綜合價格變動情況,而群眾日常接觸的商品門類較少,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日用品,而這兩類商品的價格漲幅通常要高於價格總水平的漲幅。例如,今年10月份,八大類價格“六漲兩降”,其中大家平時接觸最多的食品、衣著分別上漲3.9%、8.2%,均高於當月價格水平總漲幅的2.7%,因此市民會感覺有差異。
價格調查制度要求“同質比較”,即同一樣產品的價格比較。但在服裝、通訊器材和家用電器等商品更新換代較快的門類,產品價格下降較快,而群眾多半關心的是流行樣式和最新款式,價格基本保持在較高水平,因此會造成數據和感覺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