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7日訊 從中秋開始,購物卡在我市的銷售情況就不太景氣。面對元旦帶來的新一輪“購物潮”,本地各大商超各種招數粉墨登場——購物卡當會員卡用、購物卡變身“套票”、大打折扣戰……
銷量下降售卡成了“清閑活”
由於購物卡相比實物更加方便的特點,每年元旦,許多單位福利多以購物卡的形式發放,所以臨近元旦是商超售卡最忙的時段。但近日記者在國展家樂福超市的售卡中心看到,這裡僅有一個窗口在售卡,售卡人員說:“早上開門到中午11時,還沒有人來諮詢。”其他大型超市也面臨同樣的窘境。顧鄉世紀聯華超市的售卡人員對記者說,以往元旦前一個月,購卡就需要排隊了,一天到晚都在忙,但今年購物卡成了“滯銷品”,售卡反倒成了“清閑活”。
據家樂福超市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元旦前的購物卡銷量大幅下降,較去年至少下降了三成。購買購物卡的主體客戶已經從以往的“機關團購”變成了以企業和個人為主的“散團”。“散團”雖然數量在增長,但金額較小,一般單張卡片金額都在千元以下。而以往元旦的主流客戶——機關單位,一次團購的金額往往都在幾十萬元。發售購物卡,一直是大型商超拉動銷售收入、快速融資的主要渠道之一,但今年基本失掉機關單位、國有企業等大客戶,這對大型商超來說,無疑是重大損失。
而相比節假日購物卡銷售額佔比較大的超市,百貨商場似乎已經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營銷購物卡上。哈一百的團購中心一直很冷清,與商場裡喧鬧的購物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黃牛”生意慘淡要“下崗” 在中央商城的售卡中心,只有幾個購物卡“黃牛”在門口徘徊。今年元旦,對於購物卡“黃牛”來說,生意也是慘淡至極。 在這近零下20攝氏度的天氣裡,遠大購物中心附近,仍有一大批購物卡“黃牛”拿著“收購物卡”的牌子逢人就問“賣卡嗎”。劉力是這些“黃牛”中的一員,這種機械的詢問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會令他失望。劉力說:“每年逢元旦、中秋這樣的大節日,收卡都以購物卡面額的九二折收,今年以九五折收也遇不到大客戶。” 據劉力介紹,每年都有固定客戶給他打電話,一般都是大宗的購物卡收購,倒一次至少幾千元的收入,今年基本沒有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客戶來賣卡了。生意慘淡到只能靠“站街”來收購物卡,可盡管這樣,一天也收不到幾張。 “購物潮”總是伴隨節日而來,節日銷售購物卡一直是商家百試不爽的營銷手段。年終歲尾,本來是各路商家推銷購物卡的好日子,但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等反腐措施的出臺,以往銷售火爆的購物卡在今年遭遇了“滑鐵盧”。面對這一境遇,商家各種招數悉數登場。 變身分身只為卡更“親民” 卡還是那張卡,放的位置不同,可能就有不一樣的效果——既然購物卡的客戶群已經從“機關團購”變成了“散團”,一些超市就順勢將購物卡從購卡中心“解救”出來,放在了每個結款臺前醒目位置,排隊結款時顧客很容易看到。一家超市的收銀員告訴記者,雖然賣出的數量不多,但每個結款臺一天最少也能賣10多張,加起來數量還是很可觀的。 不僅位置變化,購物卡的樣子也變了。家樂福超市將購物卡做成多種色彩、多種樣式,甚至在卡面上寫出“生日快樂”,直接作為生日禮物銷售。收銀員說:“這種‘生日賀卡’銷量還不錯,幫了很多不知道買什麼生日禮物送人的顧客大忙。”除此之外,還有超市將購物卡的功能擴大,購物卡可直接當會員卡用,購買商品用購物卡直接享受會員價。 “購物卡銷售元旦遇冷,是我們意料中的事,從中秋開始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與超市仍然對著購物卡“使勁”不同,百貨商場似乎不再將節日營銷的籌碼賭在購物卡上。 中央商城誓用折扣留客戶,早早就在商場打出“新年送禮,趁早走起”的標語,“鞋帽服裝4折、珠寶6.5折、滿300減120”的廣告牌掛滿了商場,這樣的折扣著實吸引眼球,許多專櫃都再現人潮。 與中央商城單純的折扣策略不同,在元旦來臨之際,學府凱德廣場將購物卡“變種”了——花125元錢,可以買到一套價值680元的購物券。購物券種類包括電影票、餐飲、超市購物、早教、美甲等各式內容。據凱德廣場的工作人員介紹,這種營銷手段是凱德廣場委托專門的營銷公司策劃的,早在中秋節就已經試驗過一次,效果很好,因為滿足了消費者購物、餐飲、娛樂等一條龍的消費體驗,這次買“套票”的消費者也從銷售第一天開始就排起了長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