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9日訊 (記者 印蕾) 19日,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省長陸昊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今年將紮實做好省委提出的『十項重點民生工作』,辦好34件民生實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龍江人民。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研究出臺穩步提高離退休人員收入、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向國家爭取擴大我省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范圍和提高標准等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努力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以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11個縣和全省500個貧困村為重點,實施片區開發和整村推進扶貧工程。
——促進更高質量就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0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0萬人,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0%。建立10個省級高技能人纔培訓基地,培養高技能人纔6.5萬人。
——完善社會保險制度。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提高參保企業數量和參保職工人數,努力實現城鎮參保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鎮居民、新農保基礎養老金調整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新農合人均籌資標准提高到39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由280元增加到320元。
——發展社會救助事業。在穩定提高城鄉低保標准的同時,做到普遍性救助、專項救助和臨時性救助相結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繼續提高農村五保對象集中和分散供養標准。實施敬老、愛老、助老工程,新增各類機構養老床位1.2萬張。對重度殘疾人實行救助,對9.8萬貧困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重度殘疾人每月給予不低於100元的護理補貼,實施3000例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
——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啟動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建設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235所。全面完成858所農村中小學校『小火爐』計劃改造任務。創新和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擴大省級『特崗計劃』實施范圍和規模,啟動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輪崗,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在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給予生活補助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多媒體平臺、集成播控平臺和監管平臺建設。完成18個廣播電視高山發射臺站改造、20個地面廣播電視發射臺數字化昇級改造和24萬戶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建設。加快推進省博物館和哈爾濱音樂廳、大劇院建設。加強村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啟動三年完善2604個中心村文化室設備配置和文化廣場建設。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建設2000個(套)體育設施。
——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啟動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能力提昇計劃,兩年內完成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與計生服務站整合,做好人口計生政策調整試點。安排全省縣級綜合醫院執業醫師到省內三級綜合甲等醫院進行專項培訓。組織實施170個鄉鎮衛生院標准化建設、200套鄉鎮衛生院周轉房和400個村衛生室建設。啟動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補充計劃,3年引進3000名大專、本科學歷醫學畢業生。啟動國家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活動,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加強基本藥物生產質量監管,對省內生產和流通的基本藥物品種抽檢率達100%。
——建設良好人居環境。投資300億元,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5.44萬套,竣工16.45萬套。投資180億元,改造農村泥草(危)房22萬戶,其中恢復重建水災損毀房屋23052戶。推進城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2500萬平方米。積極推進四煤城采煤沈陷區綜合治理工作。加快推進『三供三治』工程建設,計劃投資141億元,開復工項目338個。繼續推進中心城市集中供熱和老舊供熱管網改造。新建供水廠10座,昇級改造供水廠20座。續建和新開工38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縣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建設項目累計開工率達到65%,累計建成率達到45%。推進興凱湖良好湖泊環境保護項目建設及相關規劃實施。加快農村自來水入戶工程建設,解決好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治理霧霾,拆除並網分散供熱小鍋爐900臺,淘汰城市黃標車5萬輛,治理秸稈焚燒、揚塵。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建設高標准中心村200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村屯綠化,實施連片整治項目210個。
——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全面推進『平安龍江』建設,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分別建立100個城市示范社區和農村示范社區,夯實社會治理基礎。
——強化公共安全管理。加大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特種設備、人員密集場所特別是地下營業場所等領域的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力度,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小煤礦整合要以單井安全達標為根本標准,不允許簡單拼湊產能整合。